《人学—关于人的科学哲学·宇宙学》第三篇 确立全面统一的宇宙物质观

如果说宇宙是物质的,那么宇宙中就没有不是物质的存在,而只有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

抽象存在的事物本质是物质。宇宙是物质的,人认识和把握物质,主要是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本质如果说决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抽象本质不是物质,那么无疑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物质性。

抽象存在的事物本质不但是物质,而且是更长久、更稳固、更高级的物质,只不过这种物质存在的形态不同于以往人们已知和认为的三维物质而已。

对人的本质的揭示,必然要涉及对宇宙物质存在形态的认识。一般而言,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某一时代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于是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必然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总体来看,人类的思想认识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是在不断肯定、吸收、融合,又不断否定、扬弃、化解的“统一辩证和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中前进的。我们继承和坚持的是人类思想认识最优秀的合理内核,即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以往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上。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是在对前一事物不合理成分的否定和对现存事物合理成分的肯定中,在不断的量的积累与质的突变中前进的。于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关键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并灵活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之中,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自由发展。正如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也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9]所以我们在学习、研究和弘扬人类以往优秀思想与科学文化成果时,应当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抓住本质,吸取精华,融会贯通,并服务于现实。

新人学的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发展,揭示出“进化论”[30]和“三维物质观”对宇宙物质存在认识上的局限,进一步深化了对宇宙物质存在及其本质的认识。

现代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和探索生命或物种起源与运动、发展、变化规律时,没有跳出“进化论”的樊篱。必须看到:进化是规律,但进化是过程,不是本源。进化只能在生命体或物种产生之后才能遵循进化的规律,当初产生不会是进化,否则也就无所谓进化了。而就其进化来说,也主要是本质的进化,因为物质虽然是由三维的现象和超三维的本质构成的统一体,但三维的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那么,统一于物质之中看不见的却又决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超三维抽象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明确地说是不是物质?

宇宙是物质的,人的认识和把握物质,主要是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本质。如果说决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抽象本质不是物质,那么无疑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物质性。

——抽象存在的事物本质不但是物质,而且是更长久、更稳固、更高级的物质。

恩格斯早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就曾经指出:“在自然科学本身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一些理论,在这些理论中真实的关系被颠倒了,映象被当作了原形,因而必须把这些理论同样地倒过来。这样的理论常常在一个长时期中占统治地位。当热在差不多两个世纪内都被看作特殊的神秘的物质,而不被看作普通物质的运动形式时,热学的情况就是这样,热之唯动说才完成了这个倒过来的工作……”[31]那么,在现代哲学与科学领域中,在对人自身以及宇宙物质性的认识上,是否也存在类似颠倒的情形呢?

现代科学与哲学主要是用三维物质观来研究和把握物质乃至于生命(包括人)本身的。事实上,物质(包括各类生物和人本身)的构成乃至于宇宙的构成,不仅仅是三维的,因此用三维的物质观来研究和把握多维的物质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力不从心且受到局限。用三维的物质观难以认识和把握多维的物质存在,因为不同维层的物质各有其自身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性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正如人们的物质生活(生存问题)已经得到很好解决,如果我们还用发展物质(三维物质存在形态)的思想方法来发展或解决人的精神(超三维物质存在形态)文明问题,最终将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原因主要是我们对人的本质层面——精神(超三维物质存在形态)认识不清,对其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不甚了解所致。现代科学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生命和思维的世界不仅仅是量的世界,更是质的世界,它的运动和发展带有明显的整体性”[32]。生命和思维的世界如此,那么宇宙万象的运动和发展是否也是如此?

可见,仅仅用进化论和三维物质观,已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与宇宙本质及其万事万物产生、运动、发展和变化规律这一宇宙人生的重大课题。对宇宙物质存在形态的再认识,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特别是人学、生命科学与宇宙学研究中不容回避、不能回避且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需要现代哲学给予明确、科学、合理回答的问题。

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仅仅是我们现代哲学框架定义的存在形式吗?或者说,我们现代科学研究实证的物质是全部的物质存在形态吗?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3]。这是以往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物质存在的定义,今天已显露出其时代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不完整性。

现象的存在是物质,抽象的存在是不是物质?人的肉体是物质,人的精神是不是物质?如果说宇宙是物质的,那么宇宙中就没有不是物质的存在,而只有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

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宇宙的物质性。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各种物质既有结构层次的不同,又有运动形式的千变万化,不同形态的物质都有其特有的属性和运动规律。

目前,现代哲学定义和现代科学研究的物质,主要是三维物质。三维物质是看得见的粒子或粒子组合态,是光速以内运动的显性存在,属阳性明物质。现代粒子物理研究对物质结构最小单位的了解不断深化,用最现代的科技方法和手段已经微分到夸克和轻子,都小于10-17厘米,即不到质子、中子的万分之一[34]。 但这也仅仅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

物质存在还有另一种形态,即超三维的物质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超光速运动的隐性存在,属阴性暗物质。阴性暗物质也属于物质存在,它也可以为我们的感觉复写、摄影和反映。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在21世纪中国科技战略研讨会演讲中指出:“……另一个在我们宇宙中的大问题是暗物质。从引力我们知道有暗物质存在,可用光看不见,红外、紫外、X光都看不见。宇宙里90%以上是暗物质。这些暗物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有极大的能量来源我们不知道。”[35]现代科学对引力、场、信息、虚粒子、τ轻子与中微子和“黑洞”[36]的研究与探索实践,已经接近于这种物质存在的真谛。他同时指出:“目前微观和宏观的冲突已经非常尖锐,靠一个不能解决另一个,它们联起来会有一些突破。这个突破会影响我们的将来。”可喜的是,现代科学已经注意到阴性暗物质,并开始对其进行探测和研究。

宇宙统一于阴阳物质。阳性物质是看得见、占有空间、以粒子形态存在、三维、光速以内运动的显性明物质。阴性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占有空间、超三维、超光速运动的隐性暗物质。万事万物同时又都是复性物质,都是不同维层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排列组合态。阴阳物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复性物质之间亦然。正所谓:法于阴阳,阴阳互根;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转化,阴阳交变。也如毛泽东所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全部含义。”[37]

阴阳物质的转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自然的。人为的转化只有在符合事物本质与自然发展规律时才是可取的。人为的转化只是一种手段,在有些时空点上适用,在有些时空点上不适用,而自然的转化是必然的。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常规,自然界有自然界运动的规律,宇宙有宇宙本质和总规律。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适应规律、把握规律并运用规律,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事物进行相当范围的调整,但却不能创造规律或从根本上改变规律发展的总趋势,这正如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样。于是任何不适应或违背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本质与规律允许限度的胡思乱想,以及盲目无度的破坏性竞争与发展,最终都将受到规律的调控和惩罚。

“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要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根据。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的运动形式……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38]。可以说,这是指导我们认识宇宙中各类物质存在应当遵循的一种正确方法,当然对于认识人自身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对于人类而言,宇宙既是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又是有时空的运动和发展的物质,是多维的连续过程。就阴、阳两大类物质运动的特征来看,光速以内运动的是阳性明物质,超光速运动的是阴性暗物质。阴、阳两大类物质的重要区别是速度的差异,光速是阴、阳两大类物质转化的临界点,能把握住这个临界点,就能把握阴阳。

阴阳物质与复性物质理论,科学地反映了现实变化的同一性,它也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得到证明——有三维的粒子或粒子组合态的光速以内运动的阳性明物质,同时就一定存在超三维的超光速(超时空)运动的阴性暗物质。这是“唯物辩证法”从更高层次上对物质存在形态的辩证,也是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对物质存在及其运动规律认识的延伸与发展,实践的证明则首先来源于新人学对人自身研究的突破性成果。现代量子力学对引力、场、信息及虚粒子的研究,尤其是τ轻子和中微子作为虚存在隐性物质一般不参与强作用,但其质量却是参与强作用的轻子二倍的特征的被证实,和宇宙学对天体“黑洞”与时空的研究成果,都对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现代粒子物理“微观世界粒子具有双重性——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科研成果,以及“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与转化”“量子跃迁”“量子测不准”“量子坍塌”“量子回归”等科学原理,和希格斯玻色子“自旋为零”[39]特性的被证实,都从现代科学原理和科技实证上给予了相应的启示。

宇宙中一切物质存在,均离不开阴阳物质的“统一辩证和辩证统一”。就人类社会而言,精神和肉体、认识和实践将伴随每一个人以及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始终。而随着人们在人学、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我们的真理观就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于是一条新的更光明的人类发展道路就会被开辟出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那么即便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精神的实质也必然是物质,精神的运动也必然是物质的运动。毛泽东曾经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那么“车”由谁驾?谁是“舍”的主人呢?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受人的心理支配,即人的行为受人的精神支配,这是众所周知的。精神的运动是人的行为的前提(因),人的行为主要是人的精神运动的结果(果),正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可见,人的行为是人的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外延或者外化,人的精神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根据和动力。精神运动有时并不立即表现为外在行为,但不等于精神没有运动,只不过量的积累不够或外在条件不具备,在精神运动过程中被否定或被新的肯定所取代。既然“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存在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之中的普遍规律,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承认精神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这一事实。因为作为精神存在的思维的运动如果不是物质的运动,那么如何能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否定的是什么?被否定的又是什么?如果说宇宙是物质的,宇宙中就没有不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只有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不同形态。所以作为精神存在的思维的运动实质是物质的运动,属于心理实践活动的范畴,只不过这种物质运动与实践的方式、方法和存在维层不同于三维物质而已。

精神也是物质,精神的运动实质是更高级的超三维、内在本质层面的物质运动。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是物质的”认识需要深化,对“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原理”,我们应引申理解为宇宙及其万事万物的显与隐、三维与超三维物质存在,即三维、显性存在的现象与超三维、隐性存在的抽象本质的高度辩证统一。

由于精神这一超三维物质无形无相的隐性运动的特点,不同于三维物质运动的显性表现形式,它一般只能在意识、思维、心理、智慧的外化时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往往被以三维物质观做指导的思想所困惑和束缚,而难以被认识和直接把握其本来面目。难以认识和把握不等于不起作用,也并非无规律可循,更不是不能认识和把握。我们应当通过对人的现象的三维物质(肉体、生理)存在全方位的认识与把握,达到对超三维的精神——这一更本质、更高级的物质存在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促进人类对自身以及宇宙本质与规律认识上的飞跃与升华,以克服自认为是科学的——实质是非科学或违背科学的胡思乱想,避免因胡思乱想而导致的违背人自身与自然界以及宇宙规律的行为的发生,以减少和避免因急功近利、眼见为实、螳螂捕蝉式的思想和行为造成的对自然界平衡态的破坏,以及对人与人类自身的危害。时代发展至今天,一切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益而无害的思想和行为,都可以说是科学和道德的;一切危及人的身心健康、危害人类或只注重个人和局部利益而损害他人和全局利益,只注重优化个人和局部小环境而损坏他人或人类生存大环境,不利于他人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想和行为,都不能说是科学和道德的。不论以往人们如何认为和冠以何等先进、科学与美好的名词,凡是不能与现实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相一致的真理,只能是所谓的真理。正如列宁所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40]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还继续用原有的三维物质观做指导,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紊乱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无疑是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的加速恶性循环的“雪上加霜”。科技的发展,只是人获得彻底自由和解放的辅助方法和手段而已,如果由于发展科技造成了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那么我们就不能不重新审视我们发展的所谓科技是否还是科学的;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发展了并不是科学的所谓科技?我们应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应当解决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实践的偏差与失范问题。至于科技的发展,不在于能不能发展,而在于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

现代哲学与科学主要侧重研究和把握的是三维物质(阳性明物质)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只能说侧重认识和揭示了部分物质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或物质存在一种形式的内在规律,对物质存在形态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物质内在本质与规律的揭示是不完整的。

符合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思想是科学的。我们之所以说“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尽管它尚未完全实现,就是因为它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并终将成为人类历史的必然。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41]

如果说哲学与科学对于人类有大用,哲学与科学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提供一个简单、准确的完整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及其万事万物,揭示人与宇宙的本质,进而明确人与宇宙及其万事万物的关系,并顺应当时的历史现状、契合人们的思想实际,自然地为人的彻底自由和解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任何科学与哲学也只有紧贴人生层面,并切实解决宇宙人生的实质性问题,才越有助于人的自由和解放,也才越有意义。而不能够正确解释人与宇宙本质的任何科学与哲学体系,都难以正确引导人们去圆满地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也都难以清晰地向人们揭示宇宙的全部真相。

自人类哲学史产生以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对人与宇宙本质的争辩就从没有停止过。以往的唯物主义是以“宇宙是物质的,宇宙统一于物质”作为大前提,来界定物质与精神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总体而言,它主要是用三维的物质观来指导人们认识宇宙及其万事万物的。因此,它一方面认为宇宙统一于物质,另一方面却不承认精神是物质存在和精神作为物质存在的可转化,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对统一的物质内涵与外延自相矛盾的认识之中,而使自身对人与宇宙本质的认知带有片面性。唯心主义正好与唯物主义相反,它是以“宇宙统一于精神”作为大前提,来界定物质与精神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甚至不承认物质,或只将精神作为脱离于物质之外的东西来看待,于是必然得出与唯物主义相反的认识,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与宇宙本质的认知带有片面性。

通过新人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升华,得出的清晰结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宇宙本质这一同一命题的两个方面,是各自侧重于对宇宙物质存在不同范畴、不同层面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思想理论体系。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各自的存在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的,谈物质从没有离开过精神,谈精神也从没有离开过物质。是谁在谈物质?又是谁在谈精神呢?是人。心、物本是一元,人本身就是肉体和精神、三维和超三维、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不是物质(阳性明物质)产生了精神,精神(阴性暗物质)也非万物的本源,这是宇宙万事万物“统一辩证和辩证统一”的自然法则决定的。

宇宙统一于物质,即统一于阴阳物质,这是宇宙物质的自然存在。所以我们应当确立起三维与超三维辩证统一的宇宙物质观,应当在肉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中来认识人本身,在显与隐、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中来认识宇宙中各类物质的存在,以及宇宙自身的存在,这样才能形成全面统一的宇宙物质观。

这样的宇宙物质观的确立,自然有助于我们对宇宙物质存在的全面认识,但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清醒地看到,这也仍然没有彻底地解决宇宙物质存在最实质性的问题,即决定宇宙阴阳物质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只有这一最本质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揭示出宇宙本质与人生真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