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棣》以推崇、规劝兄弟友爱为主题,是周代贵族宴会上的乐歌。
-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鹡鸰飞落在原野,亲兄弟才会救急难。平日亲近的朋友们,最多只有几声长叹。
兄弟也在家里吵,每遇外侮总相助。平日亲近的朋友们,关键时刻往往于事无补。
脊令:通作“鹡鸰”,一种水鸟。水鸟今在原野,比喻兄弟急难。
每:连词,虽然。
况:更加,增加。
永叹:长叹。
阋:争吵,争斗。
墙:墙内,家庭之内。
外:墙外。
御:抵抗。
务:通“侮”。
烝:长久。一说为发语词。
戎:帮助。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国风》是按国别编排,《雅》《颂》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
如《小雅》从《鹿鸣》到《鱼丽》十篇,就称为《鹿鸣之什》(伍、什是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 “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诗)。《大雅》从《文王》到《文王有声》十篇,就称之为《文王之什》。《周颂》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最后一组篇什内。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其中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鹿鸣之什》:鹿鸣 、 四牡、 皇皇者华、 常棣 [dì]、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车、 杕 [dì]杜、 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