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后历经发展,中医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检索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九大中医学说。但中医理论系统是在太过庞大,本文只讲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约相当于解剖学上之胰脏,而非脾脏)。“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笔者在《阴阳五行解析—基础篇》中有举例,本文不再赘述。
稍微说一下五行与健康。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和所有事物都分不开的,人的长相、身材、性格等方面也和五行息息相关,根据生辰八字五行分析可以知道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一、金形之人。体形多较削瘦,骨态较露,节突出。头,肩,腹,手,脚较小。脸形偏方,肤色较白。性格较为强悍,多心急,能当机立断。但也能沉稳观察事态发展。金主肃杀,严而有威。因此,金形人多官将之材。金耐寒,畏火,不耐暖热,所以,要特别小心春天的健康问题。
二、木形之人。身材多挺直瘦长,头较小,身背较宽。手足小,皮肤略青。届于劳碌型,命中多操劳,任劳任怨。木喜春夏,畏秋冬。所以,木形之人如感风邪极易伤肝,且多在秋冬季。故木形之人在秋冬时,一定要加强肝的保护,注意营养,不要过于疲劳,以防染上肝疾。
三、水形之人,适合于秋冬,秋冬之季,金水相生。春时,木泄水气显枯;夏时,火蒸水气呈涸。所以,春夏时,水形之人易染病,而且多属腰肾,不可不防。
四、火形之人。面尖头小,肩背宽,身体强壮,手足也较小。肤色偏红。脾气易暴躁,不重视钱财,变化无常,信用较差,能从全面考虑问题,但缺乏做的勇气,耐力较差。火喜春夏,不耐秋冬。一旦秋冬感了外邪,容易生心脏方面的病症。心脏病的人多怠于秋冬,与此有关。
五、土形之人。肉饱满,四肢匀称。脸圆头大,肤色较黄。心地温和,不喜欢趋炎附势,也不弄权玩势,适合于做慈善事业。土性不而春夏,得时于秋冬。所以,当春夏之时,土形人感染疾病,容易伤脾,导致消化吸收方面的疾病。
在大家的认知当中,一个健康人的具体表现就是能吃、能睡、气色好,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应急能力强,对不良情况适应能力好;耐受疲劳强,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要做到这些就要做到脏腑、寒热及气血的平衡。也就是阴阳的平衡与协调。
阴阳学说讲万物都源于阴阳运动。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对于人体,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否则,就会危害健康。阴阳平衡也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阳气不足多为阳虚,具体表现出产热不足,手脚发凉,少气、乏力、疲倦,脉搏很弱。可以选择晴天到南方、东方、向光的地方晒晒太阳。早上日出的时候,面向东方做深呼吸,。中午11点~1点这个时候,睡午觉。都可以养阳。
阴气不足的人是为阴虚,很多是久病伤阴,或者是劳累过度。养生可以在夜晚的时候,在月光散步,这个养阴效果非常好。还有在低洼的地方,如:海边、山林、河畔、湖边等地方。
还有饮食搭配,可以选择药膳。当然,男属阳,女属阴,男欢女爱,对阴阳平衡也有很大的作用。
不管用哪种方式,目的就是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只要阴阳能够平衡,生命就会健康长寿。
有点多了,下篇再说阴阳五行与天干地支。
愿各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