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以往听到这一个字眼时,立马会出现“哈哈不用上课”“不用看学生啦”“电影走起”“无限葛优躺”......
在李教授的带领下,我逐渐知道了“第四教育世界”的存在,既寒暑假来临时期,学生也迎来了“第四教育世界”它是与学校、家庭、社区三大教育世界并存的教育时空。当读到《你好,寒假!》第一章李教授写的这样一段话“与学校教育的差异而言,寒假没有固定的上课和下课时间,没有确定的教材与教学,没有稳定的师资力量和发展指导,甚至连‘班级’也要‘散了’,每个学生在各自家庭、社区中生活。这样,寒假往往意味着学生处在无指导的自由、无教师直接介入的自主、无学生群体生活的自立状态。”
......
“于是,学生的寒假生活成为教育的‘空隙’!在其中,较少有专业性的教育工作者的自觉影响,较少出现教师、家长、学生间的真实互动,较难发生有着教育意识的教育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断裂’,更是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缺乏教育介入而出现的终身教育意义上的‘空白’。”我逐渐认识到了寒暑假期间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为了在这段寒假期间弥补教育的空缺,更多的实现与家长沟通交流,尽自己努力实现家长从旁观到参与的转变,让家长从作业的旁观者变成寒假生活具体的倡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在学生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助作用,尤其是做好学生的安全保障、后勤保障。
另一方面在2018年暑假期间,班级曾组织过“小候鸟过暑期”活动,但是活动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多数家长都反映活动要求太多,作业难度太大,很难坚持下去。我想主要原因还是暑假活动的前期策划工作准备不足,我更多地只关注到学生的意愿,却忽视了家长的主体参与,因此没有在暑期活动中真正实现家长、学生与教师三频共振的合作,弥补暑假活动的不足之处,实现活动的延续性。
在《你好,寒假》第二节中提到了有关教育研究的论述,结合自身我是这样理解的:教育研究是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投入其中的研究,这一研究即需要研究主体人拥有科学的方法,也需要情感与理性的共生与交互促进,如果最初没有对学生发展的向往,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我想我不会介于自己的尴尬站位去开展“留守儿童寒暑假研究”。正是有这样的研究向往,与李教授、许滢等的不断鼓励,县教育局发文的推动,全国研究共同体内部的互相交流、欣赏、鼓励.......在强大的情感场域中,激烈着、推动着研究的进行。
于是,在2019寒假前,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结合使用对班级中的学生、家长、科任老师三方展开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我们班于1月10日在班级召开了互联网+亲子共谈会。在共谈会上讨论确定了此次寒假的活动项目:体验劳动、走进自然和社会实践。
本着以下四个活动目标开展寒假“劳育”活动:
(一)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策划和劳动能力;
(二)增进亲子感情,促进家庭和睦;
(三)增进教师与家长的相互理解与交流,提高家校合作能力。
(四)延续美好暑假,变革寒假生活,创造幸福寒假。
基于父母和学生的共同需求,本次活动以培养劳动能力为核心,共分为三大部分:小蜜蜂做家务、小蜜蜂过春节、小蜜蜂去野炊。
这样,便有了后期的“你好,寒假!”“蜜蜂”班劳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