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你好唐小山
《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绿衣女》的故事:书生于景,深山夜读遇一女子,身着绿衣,貌美身材好,自荐枕席。此女妙解音律,给于生唱过一首歌,歌曰:
“树上乌臼鸟,赚奴中夜散。
不怨绣鞋湿,只恐郎无伴。”
意为枝头上乌臼鸟的鸣叫声,搅扰了二人缠绵的偷情。因为怕被人发现,佳人只好在黎明时分,乘夜色隐去。露水把绣花鞋打湿,她也毫不在意,只担心走了以后,和自己偷情的那个男人孤枕难耐。
《绿衣女》的故事内容虽无甚新意,故事中的这首情歌,却清新脱俗,婉约细腻。情歌内容是清朝蒲老夫子的原创吗?并不是。
❤
元嘉时期,临川王刘义庆因事得罪文帝,被囚,闻乌夜啼后被赦免,因此首创了《乌夜啼》之曲名。自六朝至唐代,此内容之诗作有很多,在唐代尤为流行。李白、张祜等都有《乌夜啼》诗作,白居易也有《慈乌夜啼》。
唐代张籍的《乌夜啼引》,最接近其故事本来面貌:
“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
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
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
这里的乌啼,代表了亲人能够团聚之喜。
但是,诗中“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二句,显然在高兴之余,又流露出一丝不确定的担忧。
所以,乌啼在这里,给离人以团聚的安慰和希望,但如果乌啼之后的团圆不能实现,又会使离人因此生出烦恼。如杜甫《得弟消息二首》 (之二) 云:“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鴒诗。”施肩吾《不见来词》:“乌鹊语千回,黄昏不见来。漫教脂粉匣,闭了又重开。”
❤
可以看出,刘义庆创作的,本来是首正经诗,唐朝人也多用其正面含义。而蒲老夫子所继承的《乌夜啼》内容,其实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浪漫有才的民间诗人,给这首诗歌赋予的新鲜刺激的含义。
南朝乐府民歌,多写江南水乡青年男女的爱情,绝大多数都是相思离别的情歌。城市市民和民间文人,一改《诗经》中朦胧的唱腔,把心中所想,表现的更为活泼大胆。
乐府民歌对于性的描写,也更直白和富有创造性。这可以说是空前的,甚至之后的朝代,包括备受诟病的齐梁宫体诗,诗歌中也鲜有如此露骨的表达。
❤
《乐府诗集》中《乌夜啼》存八首,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是:
“可怜乌臼鸟,强言知天曙。
无故三更啼,欢子冒暗去”
一向在黎明鸣叫的乌臼鸟,竟在半夜三更恶作剧般的啼叫,将两个偷情之人的缠绵破坏了。弄得来家偷情的情人,以为天亮了,慌慌张张,摸着黑就离开。然而天并没有亮,这才知道是上了乌夜啼的当。
在《读曲歌》中,罪魁祸首同样也是乌臼鸟: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主人公犹如痴人说梦,梦想一夜长似一年。乌臼鸟成了敌人,长鸣鸡必杀之而后快,甚至对太阳一天出来一次也不满意。
四句之中,没有一个“欢”字、“郎”字或“怜”字,却把男女之间的痴情及贪恋温柔乡,用荒唐和不合理的要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写活了这位女孩子的性格。
❤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同样是写“惜时”,却与这首《读曲歌》的倾向完全相反。“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是惜白昼太短,要用蜡烛把黑夜也照成白天;而此首则嫌白昼太长,希望一年只有一次天亮才好。
“生年不满百”的文人们,在诗作中可能多有矫饰,他们的诗作不是作给自己的,而是给领导,给皇帝表忠心、歌功颂德的。而新鲜活泼的民歌,就与其大异其趣。
唐人金昌绪的《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也使用这种迁怒于鸟儿的写法,读来可爱有趣。
❤
六朝民歌中大胆描写不合法的男女关系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
只是,人性是不变的,情歌也是要听的。所以后来,偷情的主人公们,多成了仙狐鬼怪的化身,堂而皇之跃然于“丛残小语”的小说中。
它们既不必背负道德的枷锁和礼教的束缚,也可以大胆实践俗世男女不能或不敢之事。
所以,蒲松龄笔下的蜜蜂精绿衣女,轻启朱唇,为礼教大防的读者们唱了一曲《乌夜啼》之后,便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