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关于教育理论的纲领性著作。其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对当下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首先开宗明义阐述教育的功能及教育的重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指出教育的功能在于“化民成俗”。“读书使人明智”,教育开启民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教育对个人、对国家的重要性。
其次建立一整套教学体系及考核机制。“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从地方到中央设立相应层级的教学机构,并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考核机制。这种教育制度在今天仍借鉴沿用,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分步有序进行,并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考核机制。是不是大同小异,由此可见古人对教育思想的前卫和先进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制定教育规章制度。“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对应现实来理解,就是学生入学要穿校服,要尊师重道,要有树立远大志向;而老师则要尽职尽责。对不对,我们现在很多教育制度可是一脉相承的哟。
第四制定教学方法,提倡“教学相长”。“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的是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特质因材施教;同时要引导学生扬长补短,良性发展。“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极其久也,相说以解;君子之为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学习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勤学不怠,要学以致用。以上教学方法可以说至今仍实用,可惜很多都被弃而不用,非常可惜。
第五总结教育不成功及失败原因,并提出完善的措施。“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古今通病,老师教学敷衍了事,没有尽到教书育人本职,目前的教育现状不也大同小异,老师教学敷衍还不批改作业、答疑解惑,毛病还是一样样的。“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犯错误不及时改正,上课不认真学事后补救的,教学秩序混乱,死读书的,不团结同学不敬师长,贪玩荒废学业等等,古代与现实问题是不是差相仿佛。“君子之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为善喻矣。”引导以激发自主学习意愿;鼓励以改变其学习兴趣;开导以启发思考。什么才是超牛逼的教育方法,这就是啊,这不就是启发式教育么?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先人已经找到最正确教育的路径,现在我们竟然空守宝山而无知,可不可悲。现在还有谁敢说古代教育不行。
最后部分主要讲如何通过所学去治国,平天下,辅佐君主治国安民等等。这些内容与现实关系不大,这里不做论述。
全文通篇主要讲述了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建立教学秩序,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完善教育措施。可以说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制定好了最高规格的可通行的教育样本,而且在今天看来还是世界顶级的标准,一个字服!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最先进的教育在中国,在古老的东方典籍里,在几千年传承不息的血脉中。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汗不汗颜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