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徐杰老师组织的“青语杯”大赛,是有波折的。
关注徐老师的公众号是很早以前的事情,当看到徐老师的赛事通知,还是激动了一下子。但“45周岁以下”的要求就把我挡在了赛外。而我,已经在45周岁“以上”,扑通扑通的心瞬间放下了。
过了几天,依然关注徐老师的赛事。现在想想,大概还是心有不甘吧。突然,徐老师的一条留言让我眼前一亮。原来也有像我一样处于尴尬年龄的老师咨询能不能参赛,徐老师留言可以参加。我的心,又蠢蠢欲动。
只是,等到了参赛资格,又踌躇了,不再拥有当时的冲动。也许,一些人,也像我一样经历了一些纠结吧。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家庭教育也是传统式的,遇事往往谨小慎微,思前想后,缺乏果断的抉择。没有机会时极度渴望,得到时往往又犹豫不决。
一时滑入了“消极端”,全国教师海选,四轮比赛,真的很难走到最后,这是必然的。如果被淘汰,会不会很丢所谓名师的面子?会不会让某些人嗤笑我?会不会让自己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终于,对参赛的热切战胜了所谓的理智。不参加将是永远的“悔”,因为年岁不等人。走到半路被刷下,一定会有“遗憾”,但也只是遗憾,而不是后悔。
心,从沸腾中平静下来。
开始填那个申报表,等发到指定邮箱,再打开浏览一遍,才彻底放下心来。
徐老师构建的赛课框架,就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从语文观到限时备课,再到视频课比赛,最后是课堂展示。可以看出,每轮比赛均有侧重点,层层勾连,形成系统,以考查老师独特的、个性化的语文素养。从教育理念到文本解读,到活动设计,到课堂调控,综合考查出教师所有的能力。
第一轮是语文理念,语文观的考量。这也是好课的依据和起点。(从报名的341人中选出100人。)放在第一轮,是筛选,寻找语文灵魂相吸的人,真正热爱教育的人,真正尊重语文教学规律的人。
第二轮限时备课,是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能力的考量。(从100人中选出25人)陌生文本,一小时备课,即使教学二十多年,也是从未经历过的。时间是很大的限制,平时的优课设计是需要一两周、一个月,或者几个月购想出来的,很多时候是灵感突现,但也要有适切的情境来激发。文本解读需要的深厚的文学功底来奠基,目标的设定需要基于教学内容选择之上,活动设计需要基于教材和学情,要有逻辑性的层级建构。读懂文本特质,尤其要读出作家需语言风格,是顶顶重要的。如何去解构再去重构它,就是考查教师设计语文活动的本事了。总之,解读、目标、活动必须是一线串之的。
第三轮是视频讲课比赛,应该是看教师的课堂素养。(从25人中选出13人)最能体现教师能力的往往是,在开放多元的问题索引下,教师能给予学生的引导、追问、指导的随机力。当然,教师对语文的温度,对学生的温情,也就在课堂互动中彰显出来,而靠短时间包装出来的温情,一定会露怯的。只有扎根于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实践,才可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美好样态。
第四轮是课堂展示,精彩比拼的最终环节。(13人角逐)那一定是最有分量的盛会,未到时已经能闻到火药味。但我期待的是,语文人,热爱语文的所有人,都会在比赛中收获更多的教育启迪,获取更多的精神养分。这么多灵魂相通的人,因为语文走到一起,因为徐老师走到一起,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能得到诸多大咖的点评和同课示范展示,即使得最后一名也是值得的。我想,这也是每一个报名参加比赛的语文人最美的期待吧。美美与共,合作共赢,报团取暖,向心中最美的语文致敬!向无限热爱语文教学的人致敬!胜败不是最重要的,收获才是!
15日,是去北大报道的日子,也是限时网上备课的日子。早早酒店,调试镜头,等待考试。心,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宁静。尽我心,专注做,足矣!
自我分析后,确定了思路。由于打字速度不快,必须先确定目标和活动框架,等骨架支好,再去填充细节,否则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了。徐老师设定了字数,这与精致语文是一一匹配的,好的教学设计不需要繁多的文字赘述,而需要在简练的文字背后读出设计者丰厚的内容,能想象出课堂上的无限张力,学生的无穷生长力。尤其是,思维力和语言表达力的融合。在最后一分钟,终于完成了一小时的备课。等发到指定邮箱,才发现由于版本不同,板书设计出现了错乱。但,这是我无法驾驭的。于是作罢。
可喜的是,徐老师还邀请云南的张维维老师做文本解读。张老师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很细致、深入地解读了文本背后的东西,谁说这不是令一种意义的成长呢。即使败绩,徐老师的贴心,也是属实可贵的!无疑,这是给所有参赛者最珍贵的厚礼!一个看起来高高大大的大男人,竟然如此温情和细腻!也许,这才是语文人该有的样子!也是我们无限向往的杰哥!
期待,春节前的结果出炉。
无论怎样,都要给2024画个符号。
句号,固然圆满。
逗号,也是礼物。
毕竟,语文的路,还有很远很远,要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