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一辈子数学老师的我,没想到,临近退休年龄跨界成为新手太极老师。难忘2022元旦,幸运地与一群热爱郑子太极的“学生”一起度过,第一次正儿八经教拳架,成为深圳心炁门太极院的首批老师。
我知道自己的弱势:从没有教过拳架。也深知自己的优势:信任学生,相信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很强的学习能力。只要遵循自然学习规律,启动学习内驱力,不仅要学习的“揽雀尾”“单鞭”可以学会,还可以拓展到其他式子的学习。
先见森林
整体了解每个式子在郑子太极中的重要地位,《郑子太极拳理拳法》就是我们的教科书,师父叮咛就像是杨老师就在现场理论指导。集体朗读书中关于“揽雀尾”“单鞭”的师父叮咛,头脑中知道“一切运作在涌泉”。
带着问题 :“请说出揽雀尾中出现棚、捋、挤、按”,“每个动作用了哪个基础功法?”先看“老师”打三遍,当做看视频,自学。
教学反思:同学们的反馈让我惊喜,大家都非常认真地看“视频”,虽然很多是太极小白,从来没有学过其他太极,但是在反复看“视频”的过程中,都能够从动作的特点找到“棚、捋、挤、按”;还发现了规律:重心在两脚之间不断地转换和移动。
知道重心移动是行功,旋转是熊经功,原有的认知都被调动出来,看得懂式子里的内涵了。
同学们真的太棒了,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强,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还要非常感谢其他几位助教老师的帮助,及时纠正学员的动作,落实个别化的指导,为同学们尽快掌握动作做了很好的辅助。
不足:示范时的方向把握不好,不知道哪一个方向的示范可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后见树
有了看书、看“视频”的铺垫,大家的好奇心被激发,都跃跃欲试起来。
胡建明同学第一位出来展示,其他同学也开始尝试模仿,凭着初步的印象比划出大概的动作,即时记忆发挥大作用,呈现出真实的学习情况。
此时我心中有数了,根据大家的初步反馈,聚焦到最难的“美人照镜”“单鞭定势”上,细细地分解,反复操练,用形象的动作描述,以期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教学反思:“揽雀尾”和“单鞭”的动作比较繁琐和复杂,只能大概地比划出手眼身法步,非常的粗糙,以我现在的教学能力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教得精细,需要多多向吴瑛、陈新政等老师学习,换位思考,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感谢全体同学提供的机会,让我对拳架教学进一步思考,对拳架的理解更加深入,自己在练习的时候没有留意到的细节,都像拿着放大镜一一被放大,不能有半点模糊,才能讲明白,做到位。
期待
期待明后两天的课程,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老师学习;更加期待深圳心炁门太极院成为郑子太极教师的沃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