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能力不足以应付周遭的人情世故,那就选择独处吧!一个人的时候,不担心说错话,不怕得罪人。高兴时吼几嗓子,郁闷了饮一杯,难过时嚎啕一场。只要明天起来时,还能是新的一天,就不怕了。最危险的是不得不参与社交,不得不被迫说话。这个时候,在不经意间,或许哪句话就不妥了,不当了,得罪人了。成年人之间,这样的尴尬谁不会发生,谁敢说自己是完人?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是个复杂的动物,不同于一般动物的一点在于喜欢评论,热衷说道。我们谈论政治,谈论工作,谈论是非。拥有一张嘴,又有了一些知识的武装,说起话来往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殊不知在一些场合,对象不同,说出来的话就可能让人不舒服。于是就有人评价说某某某能说会道,口才很好。于是,针对于说话,有的人想方设法的借助于各种书籍学习,希望自己也是那个妙语连珠之人。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群体的活动是人生常态。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很多事,面对很多人,说很多话。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那么,说话的技巧和艺术就至关重要。有孩子时常抱怨父母答应自己的事情,过后又不承认了,弄得孩子不再相信父母对自己的承诺。有领导在会上说老师只顾自己的孩子,不顾别人家孩子的教育而惹出祸事。很多时候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不经意的话惹出一连串的负面效果,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既然适应不了纷繁复杂的大环境,就把自己框起来吧。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独处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的独居山野几十年,有的退休后选择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独居,有的一人一车独自游世界。每次看到他们,我都在感慨。独处好啊,一个人生活,无拘无束,没有牵挂,不受别人影响情绪,也不影响别人。
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说话直来直往。一些时候,心直口快的倾吐往往惹得别人不开心,自己过后又很自责。为了避免说话惹事的麻烦,我和一些人一样,选择独处。一个人锻炼,一个人走路上下班。工作之余,一个人读书写字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我把自己置身于自己的世界时,我发现生活少了很多麻烦。不再聚会应酬的日子,少了忙碌,多了自在。做自己喜欢的食品,看自己需要的书籍,有了感悟自己写自己存,不担心别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
人真的是一个复杂的群体,难怪人们都说“人心叵测”,我们永远猜不透别人会不会和我们一样的想法,包括我们在家人心里的份量。有些话,即使在家人面前说了也不合适宜,弄不好就成了显摆。W好不容易评得了职称,兴奋之余,免不了多和婆婆说了几句。开始时婆婆也表示高兴,说着说着,她就不太乐意听了,似乎儿子媳妇故意在她面前嘚瑟。L又签约了一个大企业,听说年薪二十几万。一次和老丈人出游的车上,说话间透露出了这一信息。没几句,他老丈人话里话外就显得不耐烦了。老人或许没有恶意,他们只是不懂得,你的倾诉只是在证明你的努力和来之不易。
常听陈果演讲,她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好,但是我不希望你比我好。同事也好,朋友也罢,嘴上不会说,心里却时常在暗中比较着。我们把这个叫竞争。在欲望的眼里,就连弟兄姊妹也逃不脱攀比的心理。农村几兄弟在一起比钱财,比事业,比子女。古人言“亲戚盼好,弟兄盼穷。”深以为然。中国是一个多人口的大国,农村经济滞后。弟兄之间为了祖宗留下来的那一亩三分地和那一块宅基地,很多时候争得六亲不认,出口伤人,矛盾重重。弟兄姊妹多,老人无法一碗水端平,就会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大家接受的教育多了,文化层次高了,就能彼此理解包容,就不会出现吵吵闹闹的局面。
《百年孤独》里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群聚集的地方,无非就是三种情况:拐弯抹角的炫耀自己,添油加醋的贬低别人,相互窥探的搬弄是非。二“人”从,三“人”众。人越多,是非越多。如果你的能量可以应付人多的场合,不可否认,群居可以带来很多信息,很多思想,解决很多问题,它一定是人面对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当然,如果你本身性格孤僻,不愿社交,不喜欢热闹。那么,独处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呢!前不久读一篇文章,说某君除了上班,几乎是零社交,一个人独来独往,我看了之后感同身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吃不了了,喝不了了,再频繁应酬真的很伤人。记得那些喜欢玩耍吃喝的年龄,三天两头总想聚聚,哪怕多数都是无效社交,哪怕弄得自己精疲力竭,都会欣然应允。当年龄到了一定阶段,晚一点进食胃受不了,喝了酒水伤肝伤肺,就不敢折腾,不愿应酬,也就减少了社交。
独处何尝不是另一种生活?适合自己的一定是正确的。我不敢用尼采说的:“更高的哲人都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同类。”来定论自己的生活。我不是哲人,与哲人还有很大的距离,也不是世人所评说的清高。一大把年纪的人了,清高为啥?余生很短,选择什么生活方式都正常,何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