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秉承“Outside In”思维,由外而内、跳出专业深井,才能创造价值。个人观点,我认为Top3工作聚焦在组织发展(OD,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领导力发展和人才梯队、职业阶梯建设;人力资源效能建设。本文,聊聊关于经营中的任督二脉,管理线和经验线,以及关联的组织架构优化探讨。
一、为什么有些公司频繁换人?
1、企业有两条线,管理线和经营线。管理线,组织架构和层级。经营线,客户是终端,反推回来,发货和配送(物流系统)、生产品管(制造系统)、商务接单(销售系统)、原料采购(供应商系统)、财务环节(营收内控系统)、后勤部门(保障系统)等。
2、公司对客户响应快与否?对市场开发快与否?市场产占率高与否?这都取决业务流程的顺畅程度!业务流程的顺畅程度,又直接反应经营线效能!管理线与经营线偏离时,表现症状是组织内部反应迟钝、推诿扯皮、官僚本位、“大企业病”、人浮于事。这个时候,就要优化管理线。通过调整和优化组织架构,不仅仅是调整某个人来达到改进组织绩效。很多时候,调结构和调整人需要双管齐下。系统结构出现问题,一味换人,解决不了问题。
3、如何处理管理线和经营线偏离?组成高级管理团队小组,有外部独立视角的战略顾问最好。审计客户倒逼的业务信息流对应的各环节流程。一定要仔细审计,不能粗看。最典型问题,每个部门都有自己清晰流程,但站在公司整体角度,总是存在流程复杂和纸面形式化。为什么?小流程设计,是站在功能性或本位角度,还是客户或公司整体角度?这是关键!
4、经营架构调整,影响到绩效,只有老板有这个权力和魄力决定,HR只是参谋和参与提供方案。问题是,有的老板没想到这个本质点,对业绩不满意时一味换人。或者前怕狼后怕虎,啥也做不了。或许我们不在其位,站着说话不腰疼。但这终是顶层老板面对的问题。
二、几种常态的组织架构
本文不侧重介绍每种管理架构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组织架构,也是工业革命时代包括泰勒制等工业和管理进步的产物。这些信息,度娘直接获得,节省篇幅。
1、直线职能制
2、产品事业部制或集团分子公司制
3、个人偏爱的管理架构
传统的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集团分子公司制,都是老板在顶层,往下分解到最基层单元。我所偏爱的管理局架构是倒置型,客户在最顶层。如何快速得到客户信息?快速反应?第一线,销售市场;第二线,整合性供应链和研发创新;第三线,职能支持单元。第四线,战略运营层总经理。第五线,战略决策层董事长或决策委员会。第四和第五层运筹帷幄,制定战略。分成几条线,不是谁重要谁不重要。就像打仗,排兵布阵一样,多兵种作战。销售需要武器弹药攻城掠地,市场是情报部门,整合型供应链负责制造弹药和供给辎重。研发创新部门是研发高端武器,助力销售攻市场。打仗,光有武器弹药不够,后勤给养也很关键,功能性支持单元虽然在第三线,很关键!
如果业务处在蓝海中,可能业务相对机会更多。业务处在红海中,也不一定就没有机会。赢得客户,拼得是谁面对客户问题,谁反应更快?谁更积极主动,前瞻性介入客户需求?谁能快速提供解决方案?谁能提供质量稳定价格从优的产品?谁能让客户体验感和照顾感更好?有些时候,丢掉优质客户,部分原因是组织反应迟钝,推诿扯皮,拿不出快速解决的方案,一次二次,客户没有耐心,自然丢失。我认为,倒置型的组织架构,理念上帮助强化关注客户和客户至上的经营意识,需要快速响应和积极应对客户问题。公司内部,销售市场是发动机,所有功能都得围绕其转。
三、如何对待灵活的组织架构?
1、读过陈春花老师《激活个体》一书,陈教授提到了未来的水样组织。水的特质是弹性和兼容。我不是组织管理的专家,我感觉今后的组织内部,各职能管理边界一定非常模糊,流行话讲,是管理的灰度,不会再是固定结构的职能结构。固定职能的架构,优势是职责和流程清晰,局限性是不可避免出现本位主义、官僚、僵化、教条、扯皮。公司规模大了,犯大企业病等。
2、当客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定制化、独有化时候,对产品设计和制造、体验和服务等要求更高。谁的组织内部更弹性灵活,就像魔方拼图一样,根据客户独有需求,快速由几个小模块组成团队,群策群力、快速响应,赢得客户几率更大。目前一些互联网轻资产类的产品服务性公司,这种弹性组织架构,我听到过一些同行分享。但传统的重资产制造实体行业,距离这种非常弹性和灵活的管理架构,还有诸多现实因素制约。但是,从展望角度,被颠覆被改变,都是来自外界的力量。未来,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一切皆可能,请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框,积极学习新生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