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领导的督促和带领下,我第一次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第一次就读的这一篇,里面的例子形象生动说明了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大师对学生的了解是他从事一辈子教育的结果。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苏霍姆林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对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深知的。在农村,在一年级就有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可以说每个学校都有。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学生智力确实迟钝,老师遇到这类儿童,很少去关心他的学习,任其发展,只要他不捣乱其他学生就行了;二是有些脑子特别聪明,但就是不爱学习,教师虽然多次管教,但收效甚微。加之家长的学习意识差,不能很好家校配合,于是教师便没了耐心和信心,放任不管,这是教师的失职。
对于这样的学生,大师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耐心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让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要不断地给他们以鼓励。只有不断地鼓励和赏识,才能激发起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不要让学生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低人一等。
要善于多鼓励学生,保护好每个学生的自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发展,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