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咨询如何理清目标?
---精读《小物件排列》收获
很多当事人寻求帮助时,会一直带着负面情绪描述问题,而且会抱怨和指责某个人或某件事情,也有的来访者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假设认定问题是出于某种原因,希望可以从咨询师这里确认,而且希望从心理咨询师这里找一种方法,解决导致问题的原因,要么希望可以让身边的人或事能如自己所愿地发生改变。
对心理咨询来说,发现问题原因并解决,或者帮助来访者改变别人,都不是来访者的真正目标。来访者真正的目标,一定是和自己生命力提升,和自己智慧有爱心智模式建立有关,如此才是对来访者真正的帮助。
所以,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始一定要找到并确立和来访者有关的清晰目标,清晰的目标包括几个方面:
正向描述。正向描述,会让我们关注正向,会给我们带来正能量。心理咨询师就好像是出租车司机,当乘客上车时,我们需知道乘客的目的地是哪里,而不是听乘客花时间讲乘客为什么要离开这里,所以当来访者讲清楚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心理咨询师更容易帮助来访者找到达成目标的解决之道。
具体可视。很多当事人希望自己可以活得幸福快乐,或者希望自己可以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目标本身是对的,但是快乐、和谐、幸福、开心等描述都带有主观性,因为每一个人对快乐、和谐、幸福和开心的定义和主观感受都不一样,所以过于抽象不形象具体。
所以,我们主张设置目标时需要形成画面感,把抽象描述变成日常化和具象化的行为、表情或者动作,这样我们可以用看见或者感受的方式,让所有人都清晰地知道目标是什么。
例如,把我希望伴侣关系和谐改变为我希望伴侣和我说话时可以面带微笑语气轻柔,即使发生矛盾时,也可以表情平静、语气温和地说话。改变后的目标是一个具体可视画面,这样的画面描述会让当事人和其伴侣都明白什么是和谐的伴侣关系。
符合逻辑。目标设置需要有理可依,符合逻辑。比如说,当事人希望通过帮助可以在一年内赚到 200万,但当我们问及当事人目前工作性质和可能收入时,无论如何都没有赚到 200万的可能性。这位来访者的希望明显违背客观事实,不符合逻辑,所以不能作为咨询目标。
而且心理帮助不包括解决案主现实中的问题,心理帮助通过专业帮助提升当事人生命能量,有效处理当事人的情绪,引领当事人了解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通过帮助打破旧有问题心智模式,建立新的智慧有爱心智模式,最终获得人生领悟和成长,获得幸福生活、快乐工作的能力。
与己有关。当咨询师问及来访者咨询目标时,很多来访者希望通过咨询让别人发生改变。比如说,如何能让我的孩子爱学习;如何能让我的丈夫对家庭更有责任感;如何能让我的妈妈不再干预我的婚姻等等。
一般情况下,把自己的目标定为希望别人改变的来访者的问题本质是来访者没有自我。因为没有自我,所以把自己和他人捆绑在一起,把自己附着在他人身上,使得自己的人生好坏不由自己决定而由别人决定,一边为别人付出着一边控制着别人,以为别人好的名义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别人也会因为有被控制的感觉而与来访者产生对抗和对立。
确立和自己有关的咨询目标本身就是帮助来访者重构自我,而且也符合心理咨询目标制定的原则。所以只有制定和来访者本人有关的目标才能让当事人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全部责任,才能有效地帮助到当事人。
形成做法。无论我们和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确立的目标是什么,想要最终达成都需要来者回到现实中做出改变。所以,在我们和来访者确立目标后,还要充分讨论来者回到现实生活和现实关系中,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才能达成目标。所以,制定标是第一步,如何做能达成目标是第二步,这两步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目标。
可作为常用的表达模板是:我(来访者)如何做可以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
在厘清目标过程中,注意和来访者建立良好信任关系,而且最终咨询目标设定一定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议的结果。当来访者和咨询师意见不统一时,我们更倾向于采纳来访者的主张,因为来访者是求助者,是来访者要回到自己实生活中发生改变。咨询师要学会尊重和价值中立,咨询师不要扮演拯救者,咨询师无法担负来访者的人生责任。
但有一点我们要重点强调,在咨询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咨询师和来访者都非常清晰本次咨询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无论咨询进行到哪一步,如果我们询间咨询师或来访者本次咨询的目标是什么,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可以清晰地回答出来,这说明咨询师和来访者对于咨询目标是清晰的。因为只有咨询自标清晰,后续的资料收集和咨询排列的方向才能清晰而不偏离,否则咨询工作有可能变成聊天,帮不到来访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