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阅读的内容《社会性动物》第二章《从众》,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从众、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奖惩与信息、对社会影响的反应、服从是依从的一种形式、不介入的旁观者是从众者、实验中应当注意的伦理问题。
从众的提法,在以往的认知是已经了解和熟知,但从阅读来看,我的已有认知还是片面的。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要处于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的紧张冲突状态之中。因为有这样的冲突,因此,就产生了从众(合作)和不从众(偏离)的差别。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阐述,权力机构或者规范群体更为喜欢的是那些从众者而不是不从众者。当然,这其中未必是从众者一概合乎时宜。当要求群体做出决定的时候,他们就会陷入社会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所讲的群体思维之中。
从众的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是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者意见发生了改变。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包括:一致性、表态、责任、个体与文化、施加压力的群体。
在奖惩与信息部分,作者指出,有两个原因可能导致从众,原因之一就是他人的行为可能使我们确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可能希望在群体中逃避惩罚(例如被决绝或者嘲笑)或者获得奖励(例如得到喜爱或认可)。然后,通过关于浪费水资源和乱丢垃圾的事例去论证了奖惩的作用,通过社会影响与情绪、社会影响生与死,来论证了信息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人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可以分为:依从、认同、内化。依从能够最为恰当地用来表示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逃避惩罚而做出的某种行为,最为重要的影响成分是权力。认同是指因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而对社会影响产生的某种反应,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吸引。对某种价值或者信念的内化是对社会影响最为持久也最根深蒂固的反应。将特定信念内化的动机是希望自己正确,因此这种信念的奖赏是内在的。在内化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可信性——提供信息的这个人是的可信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理解从众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联系到学校或者班级管理中。这其中,最为让学生从众的反应就是内化,我们要研究对学生产生的社会影响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然后让学生对这种影响产生内化与心的反应,从而可以更持久的更根深蒂固的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作为对于学生来讲可是信赖的人,是完全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的,尤其是在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方面,教师的作用无疑是很大的。这样就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又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值得学生信任的人,才能够达到对学生内化影响的目的。
我们希望学生在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影响面前是依从认同和内化,在面对来自社会的不积极影响时,能够用已经内化的信念实现不从众的反应。这也是算是教育的价值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