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的儿子非常讨厌上学,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四年级,他没有主动完成过一次作业,考试从不交卷,上课自顾玩自己的,每天放学回家唯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电视、打游戏,如果不给他看电视,他就上窜下跳翻箱倒柜,扔东西砸柜子弄得家不得安宁,不得已父母只好“棍棒底下出孝子”,即使被打得皮开肉绽,他也不屈服说:“你就算打死我,我也不帮你学”。弄得父母和老师们毫无办法。
孩子不爱学习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如果说网络是造成孩子不爱学习的根本原因,这有点牵强,毕竟,周围学霸同样生活在网络时代,可是他们却能目标明确,逻辑清晰,专注学习,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具有学习的内驱力,就是具有想要主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并且创造新事物,努力做得更好的内在需求,拥有学习的内驱力的人将学习视为自己的本职,认为完成本职工作是自己的责任。
学习的内驱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如果发动机不运转汽车就不能运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发动机”,关键是要让”发动机“运转起来,因此,需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怎样培养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内驱力的作用,成年人努力工作的内驱力往往来自于生存的压力,需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社会的进步,而孩子还未进入社会,无法认知未来世界对自身能力的要求,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因而,培养学习的内驱力需从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的自主性、目标感、成就感和价值感等出发,去激发孩子内在的动机,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激发内驱力是一个由内到外扩散的过程,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第一、满足归属感。归属感就是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庭中被关注、被理解、被认可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认同和包容,而不是附带某种条件。比如,孩子考99分,家长就会问还有1分呢?如果孩子考试不及格,有些家长直接骂孩子无能、笨、蠢等等,这样给孩子贴标签,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丧失孩子对父母的信赖(以后遇到任何事都不想跟父母沟通,久而久之亲子关系陷入紧张和对抗之中),智慧的父母往往会强调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增强孩子的自信而不是打击自信,关注孩子内心的感想并给予肯定的评价而不是否定的评价,当他们的归属感获得充分满足时,就会真正将自己看作家庭中的一员,努力保持自己最好的状态,其中就包括主动学习。
第二、培养目标感。目标感是指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会时刻受到它的召唤,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将就、放弃。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而学,正所谓“如果你知道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反之,只能在原地打转,培养孩子树立大目标,再将“大目标”细化成无数“小目标”,就像打游戏一样,每闯一关都会带来喜悦即成就感,这种努力中的小“奖励”会促使主体不断增强信心继续向前,最终达成大目标。
邓超导演的《银河补习班》令人印象深刻戳中大多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邓超扮演的父亲出狱后,得知孩子的成绩全校倒数第一,他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打骂,他是怎么做的呢?先找孩子谈心获取信任,引导孩子成为一个“航天员”的大目标,然后用实际行动证明知识的力量(爬上水泥塔用物理原理画出两点),当孩子认为功课太多没有信心时,他将课本放在桌上用尺比划高度除以考试剩余天数——得出每天只需学习几页的任务——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临到考试前几天,他不是催促孩子抓紧时间复习,而是带他去参观航空航天馆——强化目标,预先感受达成目标的样子。显然,他的教育是成功,孩子提前“亲眼”看到达成目标后的样子,就像换了新发动机的汽车一样马力十足。
培养目标感,是培养学习的内驱力非常重要的起点,但是我把它放在第二位,我认为如果孩子在家体会不到归属感,他就不能听取父母的言语,毕竟一个人在情绪失控时任何的道理都是徒劳的。因而,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从而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要前提。
第三、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任何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习得,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他们知道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来努力得到发展,要乐于接受挑战,从而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不要让我们认为他能做到,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他们能做到。学习是一个刻意练习,渐进式的成长过程,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在遇到阻碍和困难,也能够挫折中成长,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继续前进。
第四、给予自主感。自主感是指主体对某件事具有选择权、决策权并为之承担相应后果的自由。成年人更能理解如果一个人自己选择去做某件事,往往比被逼迫、被命令去做事更有效果,孩子也是一样的,要相信孩子,适当地放权,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拥有一定的实际掌控权,只有当孩子具备自主感,拥有了某些可以自己说了算的瞬间,他们才会为相关事情担负起责任,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亦如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某些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他们的本职,他们也会乐于完成本职。
第五、培养成就感:成就感是指主体坚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和信心,并追求获得成果的心灵上喜悦、满足。培养孩子自主选择是引导学习的第一步,而后续的学习过程则需要成就感的支撑。成就感强调的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感觉自己能不能做到。孩子面对新事物时可以对自己说:“我能行”,而非“我做不到”。当孩子在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时,会受到来自内在自我和外在家人的双重鼓舞,这会让孩子拥有更愿意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保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我有个朋友,她的孩子在香港上学,每一科都几乎满分,因而常常获得学校各种嘉奖,被评为“十优”学生,疫情期间,孩子离开学校学习环境,也开始懈怠成天玩游戏,我朋友就很有技巧地让孩子知道如果继续懈怠下去,成绩必定下降,那么,她在学校的那些头衔比如:“十优”“小校长”等就会被老师撤销了,结果孩子立即放下IPAD,独自回房间听英语去了。事实上,一旦孩子建立起目标感、价值感,就会为了保住自己的“优等生地位”而继续努力,优秀惯了就会产生优等生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就会让学习成长成为自己的习惯。
培养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是一件伟大的工程,除了建立以上目标感、成就和价值感之外,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母语言行为也极为重要,在错误时肯定,在正确时提示。温柔而坚定地相信孩子的能力,用爱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温暖,在需要关注时得到爱的滋润,每个孩子都离不开爱,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