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机引发改革 改革产生困惑
“应试教育”使得我们课堂异化、学校异化、人格异化,说的彻底一点,教育的使命和魅力荡然无存。一方面,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在改革实践中又产生了许多困惑:从观念到体制,机制都不能适应,课程改革面临重重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导致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种种困惑,需要抓紧解决。
(一)高考制度滞后。尽管教育部已经明确了大体的改革方向—“下放、多样、扩大大学自主招生权”,但至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研究班子来具体地落实这些原则;高中课程改革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中国的实情,中国的教育人口极其庞大,加上“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如果缺乏对于指导性的、具体的操作规程的研究,那么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将可能崩溃,从而导致“应试教育”全面复辟。
(二)教育立法之后。《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制不到位。比如,义务教育法是一种免费的、强迫的教育,但我们不能否定这样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教育乱收费的根源。现行的所谓“义务教育”实践水分太大,因此,修订《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这种修订需要有一个公众讨论、教育学术界通力合作的过程。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中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免费时代。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三)教师研究之后。在新课程实施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一“教师即课程”。但要把这个口号化成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实践,需要改变教师被研究的状态。我国缺乏教师研究的积累,如何帮助教师转换角色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二、新课程的主旨
第八次课程改革区别于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分水岭,就是从课程总体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把学生的发展至于中心地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而不是“教化”和“训练”。
教育部出台的驱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总体课程设计方案一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其中规定,这次课程改革力图实现三大转型: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范式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到“社会构建中心课程”的转型,教学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这个改革大方向得到了国内教育界,乃至国际课程学界的高度评价。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我们需要清晰地向整个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是既定方针,不可动摇;课程改革要进行到底,倒退没有出路,虽然我国的教育发展缺乏资金人员技术,但更缺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