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我们对于阳明先生一生的学习,我们发现,阳明先生的一生与孔子的一生都非常相似, 孔夫子在晚年的时候开始了他教书的生活,并且收了三千个弟子,这三千个弟子中出了七十二个贤人。同样的,阳明先生在晚年的时候也过起了如孔子的教书生活一样的教书生活,并且也收了很多的徒弟,开始了自己真正的立言,也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传播下去。
其实阳明先生步入晚年的教书生涯是有一个契机的,在他回老家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对他这一生很重要的人,就是这个人将他的思想传播到了后世,并且这个人也是他的大弟子之一,这个人就是钱德洪。也正是因为有钱德洪,阳明先生才有机会收了那么多的徒弟,他们二人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阳明先生在有一年的九月回老家看望自己的亲戚朋友,并为自己的母亲和祖母扫墓,其实阳明先生对于自己母亲和祖母的逝世一直感觉很遗憾,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还非常小,差不多仅仅有十一岁。要知道,不管是什么人,在那个年纪的时候甚至都还学不会怎样照顾自己,更不用说照顾自己的母亲了。他非常感恩他的母亲将他带到了这个世界上,非常想要报答自己的母亲,可惜他并没有这个机会,每当他想到这件事都十分的伤怀。而且对于阳明先生而言,除了自己的母亲以外,最亲的亲人就是他的祖父和祖母了,一般为在他的母亲去世之后,就是他的祖父和祖母把他带大的。可是不幸的是,他祖母病重的时候,他却也没能回去看她一次。因为那时他正在平定宸濠之乱。在那时,皇帝非常看重这件事情。所以尽管他多次上书请求皇帝让自己回去探望自己的祖母,皇帝也是一次都没有准许,最终他连到了处理自己的祖母的后事的时候,都没能回去一趟,见她老人家最后一面。关于母亲和祖母的这两件事一直使他感到无比的遗憾。
在阳明先生给他的母亲和祖母扫完墓之后,他又与自己的亲戚朋友们出去宴游了一番,并且再游玩的时候十分随意的向他们讲自己致良知的学问。可是毕竟那时阳明先生的学问还是十分的小众,而且在当时看来十分的奇异,所以并没有太多人认同他。而且由于他小时候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这些亲戚朋友们很多都知道他小时候的糗事,所以怎么看他也不觉得他像是可以为人师表的样子,这使亲戚朋友都感到很质疑,纷纷都觉得他的学问有问题。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不同的人,他就是德洪。德洪又有何不同呢?德洪在之前就曾听说过先生在江右讲学,早就想登门拜访拜访先生,看看先生的学问到底如何。这次终于亲自听到了先生的讲学,心中就觉得十分触动,尽管所有人都在质疑先生的学问,说他的学问有漏洞,但是他还是觉得阳明先生的学问很令他感动,但是他不确定先生是否遵循自己的道,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去试探先生是否真的是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偷窥了阳明先生几天,不过经过了几天的观察后,他发现,先生确实是知行合一的。于是这就使他下定了决心 ,要拜阳明先生为师,并且他还领着他的七十四个亲戚朋友们一起去找先生拜师,这也使阳明先生一次就收了七十四个徒弟。
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人质疑阳明先生的学问呢?有的人觉得,是因为先生的教学太过随意了,这才使他的说服力很低。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先生的学问在那时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大的质疑,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先生的学问在那时太独特了。而先生讲学的随意,其实是他的一大优点,因为先生的学问是致良知,而质量之只能在生活中习得和实践,所以这种学问的讲学自然也就要贴近生活,如先生那样随处讲学就很好。
在阳明先生五十一岁的时候,龙山公,也就是先生的父亲病逝了。先生回家为父亲守丧,十分的悲痛,于是在守丧的时候,先生自己也因忧思过重患病了,只好卧病在床,休养生息。可是,那时先生早已声名远扬,所以尽管先生已经病的奄奄一息了,还是有很多人慕名去找先生问问题。可是先生自己也实在没有心思和精力去为他们答疑解惑了,于是先生就对他们说,如果他们想要找自己的话,自己恐怕是实在无法奉陪的,但是如果真的想要学习圣贤之学的话,大可以自己学习孔孟之道,所有成为圣贤的道路,在孔孟之道里就已经十分的清晰明了了。
其实阳明先生的这段话也隐含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先生的学问与孔孟的学问是一脉相承的,尽管不能说他们是完全一样,但是他们的中心思想都是相同的。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鼻祖。他的学问是一种大全,也就是最根本,最全面的包含了儒家的学问,就如同我们法律中的宪法在法律中的地位一样,是最有重量的。而孟子的学问则是对于孔子的学问的发展,更加夯实了儒家学问的基础。其实阳明先生的学问也是对于孔孟之学的发展,他完善了孔孟之学的哲学系统,让儒家学派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尽管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我们可以从阳明先生的语言中看出,他自己只认为自己是将孔子活了出来,但实际上他对孔孟之学有很大的贡献。
阳明先生与孔子相像的地方很多,就比如,他如同孔子一样,也是在五十岁的时候就知天命了。在此之后,他就开始讲学教徒,在他五十三岁的时候,他已经有很多的徒弟了。而且他还让自己早年的徒弟也充当他的助教,帮他交那些新收的徒弟,就如那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相处了是一样。有一次先生和他的弟子们在碧霞池的旁边设了一个宴,他和他的弟子们在那里玩的非常开心,十分的惬意。这就使他想到孔子的弟子曾点的志向,同时他也发现曾点的志向也是和他相同的,他也十分享受这种生活。孔子曾说过,曾点是一个狂人,但是这个狂并不是我们如今意思上的狂,在孔子的话里,狂就是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但是去并没有办法将自己所懂的东西践行下去的人,他们虽然相较于常人来说比较好,但是还是不完美的。孔子就很害怕自己的徒弟会成为这样的人,因为这样很可能会一事无成。阳明先生也很担心自己的徒弟们会成为这样的人,因为尽管自己讲的所有道理,这些狂人都能听懂,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是都懂了的。但是他们却无法真正的实践下去 ,但是儒家之道最重要的其实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他们无法将执行合一的话,知道的再多也是没有任何的用处的,那就与那些世界上庸庸琐琐的人一模一样,都得不到道了,从结果上看,他们都将是庸庸琐琐的人。
想要避免这件事情一直以来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就算阳明先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这个道理告诉他的徒弟们,但是最终的选择还是在于他的徒弟们,个人的修行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干涉的。但是这也足够警醒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犯同样的错误呢?有的时候,明明知道一件事情错的,却还是不断的犯这个毛病,那么不就也跟不知道这件事情是错的一样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处处谨慎,千万不要让自己犯了这样的毛病,否则是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