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拙勿巧和巧干胜于蛮干两者看似是相悖之言,但结合在一起才是人生的至理之言。拙巧之争自古以来就发人深省。有人认为拙为蛮,亦有人认为巧为刷小聪明。我认为二者殊途同归皆不可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破万重山不是靠一句呐喊,一句助威中得来的。一步一个脚印是道路发展的必然旅途。一步一个脚印的“拙”,看似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得到的往往比投机取巧的来的多。
这份拙的毅力是不朽的,我们需要这样脚踏实地的精神。要有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守“拙”之心,诚实做人。
“宁拙勿巧”守拙已然成为学问。
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耳朵竟然聋了。可是他并无气馁,他付出了比之常人十分,百倍甚至是千倍的努力。即使“重重跌倒”,也不言弃。失败了便重新来过。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是坚持不懈的勤奋。是一份常人难比的守“拙”之心。
考试是一场检验学生的练习,若仅仅是为了面上有光而去作弊的这种行为。仅是欺骗了自己,蒙了自己的心智,而丧失了诚信。孟子曰“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这便是学习做人的真理,再多的旁门左道也比拟不了脚踏实地。这种“巧干”与真正的巧干将背道而驰。
巧干。并非投机取巧,而是讲究方式方法,顺应时代或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俄国有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
纵观古今正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不耗费一兵一卒,便获得利箭无数。《河中石兽》老河兵在打捞沉石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算出沉石的位置,再去打捞。不必大费周折去寻这沉石的位置。
乌鸦喝水作为一篇人人皆知的名篇,它也告诉我们巧干是如何重要。倘若不将石子丢入瓶中,使水面上浮。在烈日的炙烤下乌鸦只能活活渴死。
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与蛮干巧干也是一样的,拙尔不“巧”,巧而不蛮。二者殊途同归。或巧或拙自在人心。唯有踔厉奋发,笃定不怠方能实现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