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蒲松龄,一生抑郁不得志,却写成了名作《聊斋志异》。今天阅读里面的《续黄粱》。
这篇文章,还是属于线性叙事结构。不过借助梦境完成一篇创作,也是值得探索的。在一座庙,从梦境开始,洋洋洒洒几大段篇幅,结束梦境后还是原地,似乎有点像老师上课所说的圆形叙事呢?
语言上,两千多字的古文,还是看得比较吃力。大量的短句,就三五个字,是古文的特色。描写比较细致生动,篇幅最多的段落是包龙图的上疏和下地狱的遭遇。尤其是地府里的遭遇,简直让人如临其境。
修辞手法上,本文应用比较多,列举一二。
有比喻,如“备为立仗马”;“气魄悚骇,如饮冰水”;“万鬼群和,声如雷霆”;“利刃纵横,乱如密笋”;“取金钱堆阶上,如丘陵”。
有借代,如“有蟒玉分否”,以蟒玉借指高官之位;“膏腴”则指肥沃的土地;“操、莽之祸”借指篡夺帝位的祸害;“台阁之想”指曾某做宰相的念头。
还有夸张,如“富可埒国”;“可死之罪,擢发难数”;“沴气冤氛,暗无天日”;“扈从所临,野无青草”;“觉九幽十八狱,无此黑黯也”等等。
还有对偶,如“轻则置之闲散,重则褫以编氓”;“一臂不袒,辄迕鹿马之奸;片语方干,远窜豺狼之地”;“流颐则皮肤臭裂,入喉则脏腑腾沸”等等。
引用典故也有,如“甚且一臂不袒,辄迕鹿马之奸”,一臂不袒出自《史记·吕太后本纪》,后以偏护一方称"左袒"或"偏袒";指鹿为马则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又如“睚眦”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还有“福善祸淫”一词出自《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此外,“火坑中有青莲”,火坑、青莲均为佛家用语。
学艺不精,文章分析就到这里啦。
读文心得这块,看完倒是有点感慨。这篇文章,讲一个曾姓举人游历寺庙,梦到自己当了高官,享受了快意人生后逐渐恣意妄为,最后一家惨被查封,自己人头落地,到了地府受尽酷刑。转世投胎后还是异常悲惨,一番惊呼后从梦中醒来。
蒲松龄整本书,都是讽刺科考制度的多,这里自然也有一些。此外,还讽刺了为官不仁之辈。
但我却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得势后会变?包括平常在媒体几乎天天可见的“某某某被撤职调查”之事。
初入岗位第一天,其实大家都还是差不多的普通人。慢慢,走上领导岗位后,有些人就不同样了。
曾与朋友们议论,也是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有说社会染缸太大,大到无所不染,关系错综复杂,难免沾亲带故;有说人性使然,低位时吐槽上面,到某天自己真的成为规则制定者,很难不沉迷享受。一个家藏万金之人还会粗茶淡饭吗?他愿意,他家人家族怕都不愿意吧。
一老兄还振振有词,问问自己,假如有一天自己运交华盖、锦衣玉食之后,还能否做到不忘初心?估计都没十足把握。
再想到社会上“屠龙少年最终又变成恶龙”的例子,似乎也屡见不鲜。有些人,经常陷在这轮回的怪圈。
难道,真的如某些人说的,修行太苦,压抑本性太多?或者,人世之修炼,水平还太差?
未有答案。
也许,在这里写字所想到的,都不是可以论证的答案。登上高山者,才能真正体会“会当凌绝顶”之妙;大起大落后,才有资格笑谈“宠辱不惊”;放弃过很多可以轻松拥有的东西,才能对“不忘初心”做一些真正评说。
所以,答案还是继续在生活中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