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兰
哈姆雷特有一句名言“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
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年关将至,我们社区群里的民警每天都在分享周边的受骗案例和防骗常事。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受骗案例,我常想,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容易上当受骗。
经过多方分析,我发现那些受骗之人都缺乏批判性思维,无法分辨信息的真实性。因此我想向大家推荐我最近在看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本能够改变我们思考方式的书籍。它是美国最畅销的大学教材,已经连续12次再版。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训练批判性思维,从而遇事做出更好的决策。
互联网时代,网络Z骗层出不穷。面对各种各样的网络资讯,我们该如何辨别真伪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信息的来源。
互联网信息来源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商业和机构来源,例如新闻和政F机构等。第二类来源是个人网站和团体网站,这类包括五花八门的娱乐、广告、时尚购物等。而诈P信息很多是通过个人网站伪装成政fu网站进行的。
当我们面对收到一则通知或者链接时,我们应该查询信息的可信性。书中提到“评估可信度应该从两个不同层面着手:第一是断言本身,第二是断言的来源。”
zha骗信息通常会伪装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他们会利用我们的认知偏差和信息的不对等进行多方欺骗。例如冒充学校班主任,在放假期间通知退费等相关问题。如果接到这类的通知,我们应该立即打电话和老师确认真实性。
若是收到信用卡逾期或者涉及其他违fa操作,我们要第一时间与相关银行取得联系。如果我们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则要求助相关的机构的专业人士帮忙。
除此之外,我们不要轻信广告。斯蒂芬·里柯克曾说过:“广告是尽力抑制人类智力以便从中牟利的科学。”
当我们面临广告或者推销时,最好的策略就是持有怀疑态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徽标广告,这类大多运用品牌效应促使消费者购买。第二种是名人广告,这类利用名人代言增加可信度,借助明星自带的流量起到销售作用。第三种是情感广告,这种广告旨在激发我们的情感,例如痛点营销、饥饿营销等。
无论经过伪装的zha骗信息还是多种多样的广告,我们都要善于利用批判性思维面对,遇事不要轻易相信,而是抱有怀疑态度。先通过多种渠道确定信息的真伪性,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决策。
此外,对于常见的zha骗手法和营销手段我们要有一定的敏感度,遇到转账、需要提供验证码和个人信息时要特别注意。
若是不懂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以及该如何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我建议大家和我一起阅读《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希望大家都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正确的思维方式,擦亮我们的双眼,减少被骗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