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边界。而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影响格局,格局影响一生。
每个孩子降生的初始是一张白纸,孩子以后能有多大格局,取决于父母。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父亲和母亲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时,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长跑时的策略。是让孩子一开始就冲刺耗尽全力,还是建议他不疾不徐,厚积薄发,取得最后的胜利。
有格局的父母,对孩子是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和厚度的理想。
(1)高度的视野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过:“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带孩子到世界去,但我们可以把世界带到孩子眼前来”。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力量,开阔自己的眼界,多读书的孩子整个气质也不一样。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父母的引导,让初涉人世的叶嘉莹对古典诗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童年时,当别的女孩子都喜欢在院子里荡秋千、跳绳,叶嘉莹却喜欢坐在家里诵读诗歌,沉浸于文学的世界。
所以,15岁的叶嘉莹已经可以写诗,如“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所以,哪怕后来失去双亲的护佑,带着两个幼弟挑起生活的重担;哪怕在颠沛流离中,她也写下了8首可谓字字血泪、感人肺腑的《哭母诗》。再后来遭遇婚变和大女儿的离世。
她仍把生活的苦难看淡,把世间的艰难遗忘,在诗词中沉浸,在时光中自愈。
诗词,改变了她的世界,也疗愈了更多的人。
有人说,读了她的诗词,才知道了怎样去面对苦难。
后来,她东迁台湾任教,继而远赴海外讲学,数十年来,培养出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人。
也许,支撑着叶嘉莹先生熬过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苦难的,正是与她的父母从小所培养她的阅读习惯有关。阅读,让她面对再大的苦难都能有一个好的心态。
一个人的心态有多好,格局就有多大,心中就能撑下多大的船,世界自会与众不同。
(2)广度的胸怀
因为海的宽广,所以它更美了;因为天空的博大,所以它更蓝了;因为草原的广阔,所以它更绿了。
陈果教授曾说过一句话:
“如果你在自己最失落的时候,最潦倒的时候,最无人能理解的时候,还能保持一份豁达,一份涵养,一份风度,这才是真正见你修养的真功夫。”
人生海海,在潮起潮落间,难免会与他人结下所谓的仇与怨。但能及时放下,是一种大气,能摆渡他人,更是一种格局。
有广度胸怀的人,不仅在逆境中能放下恩怨、不计前嫌地去帮他人一把,扶他人一步。
杨绛曾有一位同事叫冀元璋。他参与过对杨绛的批斗,后来他也被打成了不良分子,被抓了起来。
而家中躺在病榻上的父亲和他手无缚鸡之力的妻子,在他倒下后,家中生活难以为继。
杨绛知道情况后,没有幸灾乐祸,而是从她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每月往他家里寄,帮助他渡过难关。
杨绛相信冀元璋或许并非有意伤害自己,不过是当时形势迫不得已罢了。
同时,她也不愿意将这样的仇恨一直埋在心里,既为难他人,也折磨了自己。
杨绛在个性上,秉承了母亲的敦厚与温柔。
在杨绛的儿时记忆里,母亲忠厚老实、心胸宽广、不念旧恶,所以能与任何人相处融洽,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正是由于传承了母亲的美好品质,加上自身所修得的满腹学识,杨绛便养成了心灵深处的从容与淡泊,养成了“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气度与风雅。
(3)厚度的理想
看早木山河,观日月古今,如果说读书如远行,可以让灵魂骑在纸背上。
那么董卿的母亲就是她理想路上的引路人,将董卿带上那条让她免于泯然众人的、少有人选择的路。
当时,董卿读完书后,母亲会让她罗列出每本书中的人物关系,而董卿记忆力非常好,每次都能对答如流,且说出来的见解都非常独特,让母亲很是欣慰。
阅读可以让人拥有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能够长久不衰的体贴灵魂、拨动心弦,触碰到我们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深刻的部位。这种力量,并不会因时间流逝和年代更迭而减弱。
所以,从你的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作为父母所作出的决定将会帮助孩子塑造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