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苏轼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背景,熟读并背诵课文。
2.把握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赏析名句,体会词的意境。
三、教学铺垫
1.走近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对后代很有影响。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丙辰年中秋。1074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外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其弟苏辙当时在河南,兄弟二人已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词人望见明月,想起仕途不顺,妻子早逝,又不能与弟弟相聚,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3.了解词的相关知识词:由古诗发展而来的可配乐歌唱的文件诗歌体裁。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水调歌头”。词题:词牌下面用来表示词的内容的题目。阙:曲终叫做阙。大多数词分为前后两“阙”,也叫上阙下阙或上片、下片。
4.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从民间词发展到文人词后,词作为“娱宾法遣兴”、侑酒助乐的艳曲,逐渐在韵文文学中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系统,创造出一种深婉幽微、寄情纤柔的审美特质。……他(苏轼)的主要功绩在于使词摆脱对于音乐的依附,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独立抒情工具,从而在题材、意境、手法等方面开创了新的面貌。而其主要方法就是“以诗为词”。 ――王水照《苏轼研究》
学习活动一:朗读,感受词的内容
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反复诵读、齐读课文。
2.听录音朗诵,学生跟读。
3.学生再次朗读。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请学生理出结构,概述内容。
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发言情况,指出小序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找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并小结。
学习活动二:朗读,感受词中名句
朗读训练:读出语句轻重缓急。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注意:“我欲”“又恐”的所流露的矛盾心理,通过语气传达出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忧怨的发问。
2.结合注释,边读边解说词句意思。
3.说说你感受到的文中的名句。
学生发言,教师有意引导重点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睛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这几句写出了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的情感,阐明了人生的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这句话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要乐观面对生活,面对挫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也写出了词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透出积极乐观的情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哲理诗句集锦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切美好事物都将会消失,但在消失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再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教师小结:
作品中的名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超越个人,超越时代,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和教益。
学习活动三:朗读,欣赏词中美点
朗读训练:读出情感的抑扬变化。
1.教师指导朗读,特别是下阙结尾句一定要扬上去。
2.指导美点赏析的角度和方法,运用“一句话品析”的方式,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哲理角度,表达情感变化角度,写作手法等角度来品析。如:从语言运用上:“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意思是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凄清的氛围,表达词人孤独可闷的心情。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结合回答情况,顺势补充重点。并作小结。如:从写法上,运用虚实结合,想象和联想,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作者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祝愿、无限热爱之情。
结课:学生一起背诵全词,再次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