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空心病”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
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
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
全部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好的教养,所做的一切
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的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是北大钱理群教授的名言。
钱理群教授的话一语中矢,道出了当下许多人极端的自私自利,而这一人群越来越低龄化,普遍化。
近年来,有一种现象令不少父母感到头疼:孩子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追求,也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甚至与他人交流和接触也越来越少。孩子的状态,可以概括为无理想,无生机,无价值感,父母和老师穷尽各种办法,也无法激发起孩子的积极性和力量感。这种症状往往被称为“空心病”。
造成r这种现象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相应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父母缺乏或忽视对孩子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或者认为这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恰恰应是价值观教育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场所,与曰常的行为教育和生活教育紧密相关,家庭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在观念形成的黄金期,成长方向感不明,看待事物的底层逻辑错位,由此也阻碍是非观和责任感、使命感的有效形成。
空心病的表现,手机依赖症,现在的孩子,手机比他爸妈还要亲,你敢动他手机,他立马和你拼命。没手机是一刻都活不下去的。曾经有个学生,父母管制了他的手机,他就自寻短见,自杀未遂,父母一看这架势,就这一个宝贝疙瘩,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咋办呢?就赶紧给他还了手机,并承诺以后不再干涉。从此,这位学生,玩起手机遍宵达旦,不分黑白。忘了上学,忘了作业,忘记时光。久而久之,人机对话,和外界完全隔绝,整天活在自己的虚拟世界中,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责任错位,把上学当成父母给的任务。有一名学生中考名报了。但就是不想来学校,到体育考试了,再三询问家长,孩子考不考。家长还给孩子争取机会,说,我再劝一劝吧!但到第二天正式考试,照样缺考。当初报名时,也是家长让报的,和她自己无关。她现在不想考,家长也毫无办法,这种放弃,其实就是对人生的放弃,对责任的一种逃避,对困难的一种妥协,对现实的一种隐藏。
一次和一名同学谈心,我发现她挺聪明,管理能力很强。但就是成绩不理想。快毕业了,化学方程式默写十个错十个,于是,我和她谈心,她说,我爸对我没有要求,学个啥是啥,让我别有任何压力。于是,她很坦诚地说:“她从小学开始已经躺平,摆烂,上了初中,一点都没学。”这令我很吃惊,从小学已经开始不学了,现在的成绩,你也可想而知了。这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错位,导致学生失去方向感,缺乏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导致学业的失败。真是悲惨的教训呀!
对于自己犯的错误不敢担责,当面撒谎,而不改色,心不跳。有次查语文作业,一位男同学拿了三张答卷纸,我一一翻阅,发现前两张和后面一张书写不像一人的字迹。于是我就质疑,问他,这三张都是你的试卷吗?他不紧不慢的答:是的。我拿出其中一张,我觉得这有点不一样。他连忙掩饰,支支吾吾地说:这是我爬在床上写的,所以比较乱。最后,当我查到另一个同学的作业时,发现和刚才那张的笔迹特像,就逼问这位同学,这位同学当面和他对质,前面那位同学才不得不承认这是别人的。这叫责任错位,连自己错误都不承认的人,你还希望他有所改变,这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空心病的特例,撒谎成性。
一次,杨校长给大家作报告,杨校长激情扬抑的从日常学习、生活细节、同学关系、学习方法和考前心理疏导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讲座,很有指导意义。但在会后,不到十分钟,我询问了三名学生,一个说不知道讲啥,因为他当时正打盹;另一个说了一个词;第三个学生只说了一点。可见,在倾听别人讲话中,有用的信息就根本没有输入他的大脑,又谈何思考、反省和执行呢?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这就是漏斗效应。有用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越来越少。而这些同学又有几个人在静静地听讲,听进了多少,别说入脑入心,我看连耳朵也没有进入,可忧的一代人,这是空心病的又一表现,听讲效率极差,静不下心来。不能静心,谈何学习。
临近毕业,应该是更加惜时,更加紧张,但这些同学的表现是,上课睡觉,下课尿尿,作业抄抄,听讲如梦游,考场似刑场,把早读上成自习,把自习干成早读,羽毛球打得欢,纸飞机飞上天,恋爱起来无底线,专门和老师对着干,手机怀中抱,游戏通关勤,吃喝玩乐又一天,日子过得闲淡淡。无理想,无斗志,无生机,无价值观,甚至无羞耻感。耳钉打得炫,粉儿擦得粘,链链一串串,手饰一环环,奇装加异服,头饰花样繁,卫生习惯差,只把自个艳。
空心病的另一表现,心中无父母,无感恩,无孝心,绝对的精致的自私自利r。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从不管父母的死活,你能满足我的虚荣心,我就高兴;满足不了,我就恼羞成怒,发脾气,使性子,给父母摆脸色,甚至以绝食来胁迫父母。还有的攻击父母,逼父母就范。这简直令人不可理喻,但事实就是如此。这样的人再怎么培养,也只不过培养了一些学习机器人。毫无情感而言,学习和做人是两张皮,这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陶行知先生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大写的人。不然,学得越多,灾难就越大。
既然,空心病很严重,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教育的未来,那么,我们对这种现象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一,多点关爱。
现在的孩子都缺乏和父母的沟通,以及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尽量用爱去感化他,让他设身处地地想,这是为了自己好。古代有一位大儒,他的弟弟每天晚上都回家很晚,他就等在门口,无论多晚,他也不多说弟弟一句,回家还给他热饭,亲自关门。久而久之,他弟弟也觉得不好意思了,从此,再也不晚归家了。如共读一本书,共同出外旅游,一起完成一件作品等,增进亲子关系。
二,劳动改造人。
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劳动教育。因为劳动的过程正是锻炼人的意志力、忍耐力、团结心和责任心的过程,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做做家务,如做饭,洗衣,打扫房间,整理东西,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劳动中积累的知识,有时远远超过课本所学。
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人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其实学业成绩只是非常小的一个方面,在棋、琴、书、画等方面发展适应自己的特长,这也许是你一生可以感到快乐的事。因为兴趣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会与众不同。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也许有一天,他就凭借兴趣创造人生的新的生活。
四,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如多鼓励依据自己的爱好参加社团活动,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参加社会实践。比如,争当志愿者,参与到社会服务业中,感受自己劳动和为别人服务带来的存在感。去敬老院,帮忙打扫卫生,做老人的倾听者,给老人讲故事,陪伴老人渡过有意义的一天,了解他们的需求,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心理普测,教师家访,朋辈互助,自主咨询,机构联动的心理健康监测预警体系。每学期开展至少1次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通过教师家访,班级学生干部收集信息,学校心理室接受学生咨询及联动备案心理机构跟踪就诊学生等方式,全面梳理记录相关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从爱出发,多一点关心;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以劳动为抓手,以兴趣为先导,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空心病”患者就一定会减少,让青春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