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模型假设persona hypothesis是确定和综合人物模型的第一步
-
可用性测试评估作为设计修正的一部分
-
人们做某件事,往往与他们愿意怎么做或者如何有效地完成之间,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
一旦基于定性用户研究及其产生的模型建立了坚实的设计概念,可用性测试将成为评判设计是否有效的高效工具。目标导向设计研究过程的初期举足轻重。
-
人物建模,建模(model)这一强大概念。模型通过有效的抽象来代表复杂的现象。好的模型强调所代表结构的显著特色关系,弱化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
-
创建关于用户的描述性模型,是交互设计中一个独特而强有力的工具,我们把这些用户模型叫作“人物模型(persona)。
用户的行为如何?他们怎么思考?他们的预期目标是什么?为何制订这种目标?对于这些问题,人物模型给我们提供一种精确思考和交流的方法
-
人物模型是“合成原型”(composite archetype),建立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行为模式基础上。
-
人物模型能够解决产品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以下三个设计问题:
• 弹性用户。
• 自我参考设计。
• 边缘功能设计。
-
边缘功能设计: 人物模型能够避免的另外一种问题就是设计边缘功能 —— 这种情况偶尔发生,但通常不会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很清晰地对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
-
同理心对于设计师来说很关键。他们会基于人物模型的认知和情感元素(也是人物模型的目标)来做出设计框架和细节上的决定。
-
人物模型有时也称为“合成用户原型”(composite user archetype),因为在某种意义上,i人物模型是组合出来的:在研究阶段,观察相似角色的个体,把观察到的使用模型按相关程度分组,汇集在一起。
-
不要把人物模型的原型与模式化形象(stereotypes)混为一谈。模式化形象大多数时候是构建良好的人物模型的反面,它通常是设计者或产品团队偏见和臆想的产物,而非基于真实数据的创造。研究不充分,或者综合分析时缺乏对受访者的同理心和敏感度,人物设计就有可能会有滑稽模仿的风险。
-
人物模型不是要创建一 般性用户,而是确定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确定性的行为模式。
-
产品必须适应用户行为、态度和能力等,因此设计者必须明确指定产品相关的一组人物模型。多个人物模型将行为范围分割为不同的集合。不同人物模型代表不同的关联行为模式。这些关联是通过分析研究数据得到的。
-
如果模型没有目标,你所拥有的就根本不是人物模型。
-
人物模型是比其他用户模型更合适的设计工具
-
市场划分和人物模型设计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基于人口统计数据、分销渠道和购买行为, 而后者基于使用行为和目标。
市场营销的人物模型有助于了解销售过程,而设计的人物模型有助于产品定义和开发过程的清晰化。
-
使用人物模型的优先级来做出战略性的产品定义决策
-
产品的功能和行为必须通过任务来处理目标,通常任务越少越好。必须牢记,任务只是达到结果的手段,目标才是最终的目的。
-
唐纳德• A •诺曼在《情感化设计》如—书中介绍,产品设计应该解决三 个不同层次的认知和情感处理过程:本能、行为和反思。
-
马尔 科姆•格拉德韦尔(MalcolmGladwell)在其著作《决断毫秒间》中研究了这 个层次的认知处理。关于更详细深入的直觉决定的研究,可以参考加里•克莱因(Gary Klein)的《力量的源泉》或者盖伊•克拉克斯顿(GuyClaxton)的《兔脑龟心:慢活让你更聪明
-
理解目标:
1 目标驱动使用模式
2 目标必须来自定性数据
3 用户目标和认知处理
4 为本能反应而设计
5 为行为设计
6 为反思而设计
-
诺曼与设计有关的三层理论:行为层次设计、本能层次设计、反思层次设计
理想情况下,用户对产品和物品的体验,应该以行 为设计为基础,实现本能设计和反思设计的和谐统一
-
本能: 体验目标 用户想要感受什么
行为: 最终目标 用户想要做什么
反思: 人生目标 用户想要成为什么
-
体验目标表达了人们在使用产品所期望的感受或者与产品交互时期的感 觉。这一目标让人们关注于产品的视听特性以及交互感(如动画过渡、延迟、触摸反应和按钮的可点击性 ) 、物理设计,以及微交互。这些目标还能让人洞察人物模型在本能层次上表达出来 的以下动机:
感觉灵敏、掌控事物
有趣
再次确保安全性和敏感性
感觉很酷或很时髦或者放松
保持专注警醒
-
客户目标
消费型产品和企业客户的产品:
消费性客户通常是父母亲友,主要关注的是,他们给为使用者购买了产品以后,使用者是否得 到安全感和幸福感。
企业客户通常是信息管理人员或釆购专员,主要关注产品安全、维护难易 程度、定制难易程度和价格。客户型人物模型如果用产品,也会有人生目标、体验目标,尤其是最终目标。
客户目标需要纳入整体设计中的范畴,但是客户目标不能凌驾于最终目标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