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上学时候学习还不错,在那个十几年都没有大学生的小村里,考上一所211大学,而且从来没补过课,也勉强算一个学霸了。
但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学霸。事情的转变就发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
那时候我刚上初中,来自各个村的小学霸都聚在了一起,我在自己村里那种“出类拔萃”的感觉一下就没有了。我因为家里条件差,很想走出大山,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那时候感觉,原来我根本不是学霸,就是个普通人,我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这样的想法一旦萌生,就在我脑袋里反复回放,甚至成为了我的心魔,让我本就不突出的成绩再次下滑。
我必须要做出改变了。周末我坐上了去县城的车,晃悠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县城里。然后我在全县唯一的轻工市场里,找到一个卖书的摊位,语数外各买了两本练习册,其中一本叫《一点通》,我到现在都记得。然后我又晃悠了一个多小时回家。每天放学之后,别的同学都会去镇上的河堤玩,当年那里简直是我们这些小初中生课后的天堂。但我忍住了,我把自己关在那个没人的宿舍里,啃我买回来的练习册。练习册啃的头晕脑胀,但我仍然坚持,直到晚上九点多,室友都从外面回来了,我的练习册还没做完。
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期中考试了。发布成绩那天,我满怀期待地冲到了大榜下面,目光直接盯在了第一名的位置上,发现第一名不是我,然后慢慢向下扫。第十名,第二十名……我连前二十都没进去,我更加退步了。在我们小镇的中学里,每年重点高中大概只有5个名额,普通高中也只有10名左右,也就是说,我的成绩,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
回到宿舍,在室友都去河堤玩的晚上,我又一次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这次我没有开灯,没有做练习册,而是坐在自己的小床上,嚎啕大哭。以至于第二天上早自习时,我的眼睛还红肿着。
我的班主任,张老师,发现了我的不对劲,她把我叫到办公室,单独和我进行了一次很长的谈话。我的改变,就是从这次谈话开始的。
张老师先问了我的学习规矩和做练习的情况,然后让我把练习册都拿过来,和卷子做对比。这一对比,我发现个很严重的事,那些我在卷子上做错的题目,早在练习册上就做错了,而且一遍又一遍的做错。也就是说,尽管我学习十分用力,但那些我不会的题目,依然不会。
张老师又问我平时做题是怎么做的。我如实相告,按照题目的顺序一道一道往下做,做完对答案呗。老师问我,然后呢?对完答案就完事了啊,我还有其他科目的练习题要做呢。老师一下就发现了我的问题,我做题时缺少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那些做错的,不会的题目,对照答案去做一遍,直到能做出这些题目。当时张老师还说了一句我到今天都记得的话,她说:“这个过程,才是你真正有效学习的过程。”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我说出了我不对答案的原因。有一些题目,真的很难,难到我看答案都看不懂。所以我就不想对答案了。
“像这样对于你超级难的题目,很多吗?”张老师问我。
“不多,一节里最多一两道吧,有时候还没有。”
“那你就把这些题目记录下来,去问老师。”张老师不但不建议我去研究那些题目,还告诉我千万不能在这些题目上浪费时间。我着重练习的,应该是那些我会做但很容易做错,和我不会做,但看一下答案解析就知道该怎么做的题。这些题目才是我应该着重练习的,能提高我分数的题目。至于那些很难很难的题目,不是给我准备的,那些是留给清华北大苗子的。
我还是有些犹豫,要是用很多时间去对答案,我就没有时间把两本课外的练习册都做完了。“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做了很多题,而是学会。”张老师又说出了一句让我奉为经典的话。
于是我不再纠结那两本自己花钱买来的练习册是否完全写完,而是只认真做其中一套练习册,另一套,我只挑那些第一遍做错了的题目去做,这样也不算浪费。
当然,我也不是一无是处,老师对我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学习的做法还是比较认同的。因为这样就能把外界的干扰降到最低,给自己一个保持专注,认真做题的环境。所以这个习惯我又保持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学校统一安排晚自习而结束。
按照老师的建议,我的成绩进步飞快。在当年的期末考试里,我真的考了第一名,而且之后也没出过前五名。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张老师看似不经意间地指点,背后却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有四点要素:
第一,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目标是一个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比如,我的短期目标是把当天学的新内容都都做对,长期目标是拿到能考上重点高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目标,我才会在那段日子里又哭又笑,奋力奔跑。
第二,是足够的专注。比如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避免外界打扰,让自己专注起来,效率更高。如果我一会去河堤,一会去聊天,那整个晚上也看不了几道题。
第三,及时有效的反馈。这就是做练习后对答案的意义。只有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又知道这个地方做得好的是什么样,我们才知道怎么改,改了才能进步。技能的增长,成绩的提升,全靠这一环。
第四,在拉伸区练习。练习的难度太大,会让我们寸步难行,丧失信心;太简单又会让我们觉得无聊。张老师帮我定的目标,是会做全部中等难度的题,放弃最难的,也不在简单的题目上浪费太多时间,而是着重练习那些中等难度的题。更有趣的是,练着练着,那些中等难度的题目,在我这里也变成简单的题目了。
张老师这套方法不仅能用于指导学习进步,它能指导我们学好几乎所有事。
这套方法也不止张老师在用,很多人都在用。还有一个老外把这套方法总结出来,专门写了一本书,全球热销。这本书的名字叫《刻意练习》。
如果你也有想学的东西,那你不妨按照这四点要素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