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冰雪译文】
孔子说:“颜回哦,他的心能长期不违离于仁,那其他人吗,则只是一天半月的做到就不错了。”
对平常人来讲,持志如心痛,恒毅之为难。
对颜回来说,不违仁是心性,是本体,是自然。颜回的本性是生而知之,万物一体,言行举止就是自然,至诚如神,所以长期不违仁都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的状态。正如宗白华先生云:道德的精神在于诚,在于真性情、真血性,所谓赤子之心。扩而充之,就是所谓“仁”。
在《论语·里仁》篇,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就是颜回这种状态,片刻之间不曾违背仁,就像呼吸与你同在。这种人之本性的力量,这点是普通人无法做到的,它是那么朴素、纯洁和理性,可对一般人来说,又是那么难以企及。
孔子平常并不轻易许人以仁,评价众多人物时,很少见的会说某某做到了仁,但另一方面又鼓励教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扶老人过马路,为残障让座,一念之间,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梁惠王篇上》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伟大的真挚的同情心是他的道德的基础”。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向善,日新又新,明明德,“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掘发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不辜负,不罔顾。
【附录文献参考】
《论语注疏》曰:此章称颜回之仁。三月为一时,天气一变。人心行善,亦多随时移变。唯回也,其心虽经一时复一时,而不变移违去仁道也。其馀则暂有至仁时,或一日或一月而已矣。
李炳南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颜子不违仁,即是心不离道,道不离心。
苏轼曰:夫子默而察之,阅三月之久,而造次颠沛无一不出于仁,知其终身弗畔也。
尹氏曰:此颜子于圣人,未达一间者也,若圣人则浑然无间断矣。
朱子曰:心不违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日月至焉者,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能造其域而不能久也。
程子曰:三月,天道小变之节,言其久也,过此则圣人矣。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
钱穆曰:颜渊已能以仁为安宅,余人则欲仁而屡至。孟子曰:“仁,人心也。”然有此心,未必即成此德,其要在能好学。浅譬之,心犹薪,仁犹火。薪无有不燃,然亦有湿燥之分。颜子之心,犹燥薪。学者试反就己心,于其宾主出入违至之间,仔细体会,日循月勉,庶乎进德之几有不能自已之乐矣。
张栻曰:心不违仁,私欲不萌,天理常存也。日月至焉,与三月不违者,固有间矣。然亦见道明而用力坚者,由是而不已焉,则亦可驯致矣。
刘宗周曰:颜子不迁怒、不贰过,分明逗出其心三月不违仁消息。颜子时时学,便时时是仁,学固所以求仁也。先儒尝言心是镜,仁是镜之明,私欲是尘埃;尘去则镜明,故“克己复礼”以为仁。
张履祥曰:仁本固有,是主,但有生以后,天理人欲互为消长。颜子天理常存,而人欲间发,则理为主而欲为宾;其余天理未能胜乎人欲,则似人欲反为主,而天理偶然来复,却似宾也。
陈祥道曰:仁,在天则为尊爵,在人则为安宅。
郑汝谐曰:颜子守之也,非化之也。
《论语正义》曰:颜子体仁,未得位行道,其仁无所施于人,然其心则能不违,故夫子许之。
《松阳讲义》曰:心藏于内,夫子从何处窥之,亦只在动静语默间见之而已。大凡其心如是,其气象亦必如是,但人不能尽识耳。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言求仁者贵纯其心,许回以励群弟子也。盖仁道至精,不容一念之或杂,不容一息之或疏。故纯亦不已者,圣人之仁也;终食无间者,君子之仁也;三月不违者,大贤之仁也。求仁者,亦在持守之久,操存之力,勉勉循循,忘其至焉之名,并化其不违之迹,以几于中心安仁焉可也。
【本章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全解》《论语讲要》《论语学案》《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集释》《朱子语类》《备忘录》《松阳讲义》《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