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我书架上的神明》:速来围观大神书单,从此告别书荒!

在阅读的时候,你是用一小时换对方很多很多时间,他精心地构思,认真地写作,甚至是积累了一生的智慧,那种置换关系是非常值得的。——《全世界都在下雨》张立宪、周轶君,读库出品



01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读库》有一篇周轶君和张立宪的谈话,《全世界都在下雨》。

其中提到这种“置换”关系,是我们如此热衷于阅读的最好解释。

今天推荐的这本《我书架上的神明》,副标题叫做“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加上续编66位,共计138位学者,打开书柜的大门,

将自己置换过的时间再次压缩提炼,向我们展示那些影响他们一生的书。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它解决了“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

这里不仅有这些学者自身研究领域内的经典,

还有在某个时间给予巨大触动和心灵慰藉的书。

因为它们,有人找到了一生的道路,有人在黯淡中看到曙光。


02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刘瑜

不过,这也是一本不需要通读的书。

由着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内学者,看一看他们读过的书,从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去阅读,就是这本“读书人的工具书”的最大的作用。

余华在《文学或者音乐》中说:

“不同时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选择,使阅读者拥有了自己的文学经历……因此,每一位阅读者都以自己的阅读史编写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史。”

在这其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影响一代学者的共同的文学脉络:马克思、鲁迅、金庸、黑格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经典延续至今,仍旧在不断回响。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些学者心中的经典,对于多数人而言,大都读来晦涩难懂,或者毫无感触?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为此做了注脚:

“一切经典本质上都是基于那个作者对他所处的时代的问题的回答与思考,那么要真正读懂它并且读得心领神会,只能是因为:

第一,你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

第二,你认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与你现在所处的时代有相似性,而且你能理解其相似性以及不同性在哪,由此批判地理解他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

简单点说,自己读着有趣的就读,不好看的就放到一边。

对于这本书,也是一样。

没必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此书,浪费时间又浪费生命。

这本书在不少读书app中都上架了电子版,完全可以将其收入自己的电子书架,在不知道要读什么书的时候翻一翻,必然会有收获。


03

我以为喜欢读书,其实和热衷于斗蛐蛐、玩葫芦之类玩物丧志的事差不多,并无多少神圣之处。——王彬彬

推荐书单的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这本书?

这些荐书者几乎都是教授级别,自身学识的深度和广度保证了书单的质量。

并且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社科、历史等数个学科,

无论对哪方面感兴趣,都能够找到与之对应的书。

说回读书这件事。

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在书中所言,深得我心:

可历来劝学之人,总是竭力渲染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结果,想要当官的,想要发财的,想要泡妞的,一股脑儿都跑来买书、读书,等到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子事,后悔入错了行,再想改换门庭也晚了,于是就只好拿学圈当商圈……结果弄得今天的读书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文不武不衫不履……大学与科研机构中更是各种丑闻不断,既同官场,又像商圈,更似柔媚争宠的风月场,却唯独不大像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一个所在……

所以,读书改变命运之说,实在是误尽天下苍生。

这种“读书有用论”所造成的另一个社会后果,就是各色人等一窝蜂地冒出来胡乱写书出书,结果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读书不难,

读一本好书,很难。

读懂一本书,更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