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立自己的节奏方面,我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很久以来,一直想成为一个学习达人,做到每天学习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里面,沉浸式阅读一些畅销书籍(当然不是指文学的那种),但因为没有把控好节奏而经常做不到。昨天也是如此,虽然是休息日,除了日更完一篇文章,手机相册里学了点存储的“截图知识”,就没有做任何别的学习动作了,感到时光流逝,而所得甚少。
分析这里面的原因,还是没有在生活中建立自己的节奏,比如将每天的时间认真安排,区分早上醒来、白天上午、白天下午以及晚上饭后各个时间段,分别应该做些什么?如果要把日更写作、学习两小时、运动一小时(或者日步数达15,000步)、社交活动以及娱乐消遣分别填充到这些时间段里面,应该如何来填充它们呢?假如能够科学的填充,并且每天顺利的运转下去,那就是建立了生活的节奏了。
我现在在这方面就有点乱,每天早上醒了以后,不知道是先写日更文章呢,还是先进行阅读?根据对过去一段时间的体验和实践,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项,剩下的另一项在接下来来的一天里都完成的比较艰难。因为早起时精力更充沛,完成任务的效率更高,效果也会更好。我是个精力衰退特别快的人,在白天大部分时间里还要工作,工作之余写作也好读书也罢,效果差了不少,这是挺让人懊恼的。
坚持日更和学习基于一种朴素的认识,这种认识深入我的骨髓和血液——聚焦极少数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持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刻意练习,拼命的堆积数量以等待质变的这一天,进而打开自己的人生格局,并进入新的人生境界。我今天重读《纳瓦尔宝典》这本书,作者也在书里面表达这个观点:人生所有的回报,无论是财富、人际关系、还是知识,都来自于复利。复利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根本上来自于持续的积累。这就是事情发展的一个底层逻辑。
所以也正因为如此,我现在很想做成的一件事就是——建立自己的生活节奏。只要节奏建立完善起来了,把少数几个应该要做的重要事情各就各位,放置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持续顺畅地推动下去,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劲头来了读书学习一下,明天时间没安排好又放弃了,这样永远无法得到有效的积累。因为一个人脑回路的建立,实际上是神经网络里神经元之间的链接,要把神经元之间的线路连接起来并且不断加强加粗,就必须不断的予以重复刺激,相同的训练重复千遍万遍。建立节奏带来重复,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之前写了好几篇文章,对如何建立自己的节奏进行了分析和复盘。这说明近段时间以来,我已经越来越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建立生活的节奏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精力来考量,一天之内精力的迅速衰减和缺乏,是节奏感之所以破坏的主要根源。建立生活的节奏感,还必须要跟自己的性情结合起来,不要去做让自己性情觉得别扭的事,凡是内心抗拒的事情,不管它表面看起来如何高大上,也不要将其纳入自己的重要选项,因为这样做事的节奏就无法建立。
根据以上的思考、分析和归纳,我初步对建立自己每天生活的节奏进一步规划如下:早上醒来后完成日更文章,然后出门爬山运动一小时,白天的上午和下午,在认真做好工作之余,各抽出一个小时排除一切干扰,进行深度阅读(不纯粹追求速度,追求理解通透)。晚上下班以后就什么也不干了,纯粹娱乐休闲,与人交际或者看看文艺节目。最近的休闲娱乐方式是:每天晚上在网络电视平台上看一部经典影片(拍摄时间年代不受限制),通过搜索著名导演或著名演员的方式,找到经典优质影片的概率要大很多。看完电影以后上床睡觉,一天就这样结束。
昨天是十一月份的第一天,虽然生活节奏感把握不太好,但发生的事情还是要记录一下:早上爬完山以后,去龙泉湾小区邻里食堂买包子,经过一家新开的早餐店,看到店面比较大,而且桌椅都是新的,就进去要店家炒了一份分宜土扎粉吃。肉蛋炒粉是我们新余的特色,基本上都是每家早餐小店的拿手绝活,但这家新开小店炒出来的分宜土扎粉,色香味都很一般般,最令人吐槽的是部分扎粉和青菜叶子都炒得黑乎乎的,真是手艺不精就出来开店了,做任何事情注重细节是关键。餐饮业这个商业领域,本就是市场里的一片“红海”,希望这个商家能够撑住。
下午和老大一起爬山散步,讲了很多关于我小孩工作的事情。从交谈的态度和语气中可以看出,老大对我女儿工作的事情还是很上心的,并多次表达了能够帮得到,一定尽全力帮助的一片心意,这让我的内心还是有点感动。我想亲戚毕竟不比外人,我也要好好学会为人处事。跟老大在一起走了很长的路,他比较善于说,又聪明绝顶,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算是我一个比较愿意与之聊天的对象。这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些人,连跟人打交道“要让人相处不累”这种最简单的道理、最基本的人生常识都不懂,真是愚钝啊!
讯飞语音输入75分钟,全文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