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上一篇的话题,走得更远一些,更抽象一点儿。
我们要靠什么来理解另外一个人?尤其是不那么熟悉的,只有一面之缘,网路中的陌生人?回答是靠自己的经历。
喜欢或者厌恶都是如此,如果没有被豪猪刺过,你只能觉得它是个动物,胎生卵生都不一定知道,而不是避而远之。这就是物以类聚。理解同族之间,会比理解异族之间容易,异族间,男女之间的差异大得难以想象。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真的如此吗?有没有可能是心没有区别,只是“互相不理解”导致的虚假分歧?
既然理解只能靠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即使是小学同学,也有单亲家庭的,有强势父母的,有人有卧病在床的亲人,感触怎么能一样呢?于是,心灵的深处变得异常稀缺,无比珍贵。这事问问伯牙和钟子期就行。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人间喧嚣,真正的知己却难觅。
你看,孤独是人的注定下场。
臣服,接受这终极结果
知道了人离完美的距离遥远,知道了穷有穷的局限,富有富的短板,丑有丑的惬意,美有美的遗憾,人就不再会自大。自大无疑是一种智力缺陷。
懂得了人和人都一样。孤独是必然的结果。这就是臣服了,看见别人和自己不同,也不再惊讶,因为他身上有你的一部分。实际上,世界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你的一部分。
这就是徐浩峰在《一代宗师》里所言: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