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我们继续来了解庄子的处世哲学。
那么如何做才能感化暴人呢?孔子给出了答案:要感化暴人必须要有须尽空明之心,即“心斋”。颜回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心智专一,不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进一步不用心听,而用气去感应,让心灵处于一种空明的状态中,达到空明的虚境,就是心斋。拥有心斋的人会像道一样包容万物。
孔子告诉颜回进入卫国这樊笼中不要为名位而动心,他们能接受你的话就说,不能接受就不说。不走门路去营求,,安心无杂念,待人接物,一切都不得已而为之,就差不多了。
孔子说的心斋蕴含着与人相处的智慧。一个人要心胸宽大,能接受对方的优点缺点,才能在相处过程中让别人也接受你,才能有机会感化对方,帮其改正缺点。要感化暴人,首先就必须拥有能够包容暴人的心,如果只注意到暴人的可憎之处,一心想着如何将这些可憎之处消灭,就会无形中让自己和人对立起来,殊不知,一旦对立的关系形成,暴人也就没可能心甘情愿的接受美德的感化了。如果想享受他人的优点,就要先学习包容他人的缺点,一个人提升了自身修养,那么他的人际关系也会大大改善。
叶公子高因出使齐国倍感焦虑而向孔子请教解脱之法。孔子则给他以“行事之情而忘其身”的建议。按实情去行事而忘记自身,哪有余暇去乐生怕死呢,你这样去做就可以了!“行事之情”就是顺其自然,“忘其身”就是“至人无己”,与前文的“心斋”相呼应。孔子提醒我们,一个人如果从“我”的束缚中挣脱,不去计较自身的利害得失,就没空顾及“乐生恶死”,从而得到解脱。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