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今说”,是我为儿子开的。
一是藉此辅导他的语文;
二是提高他的人文素养。
良好的人文素养,将受益终身。
二十多年前,我顶着“高考文科状元”的光环,迈进了重点大学的校门。
从小学到大学,作文一直是我的强项。
工作后,在公文写作方面,更是同事眼中公认的“笔杆子”。
本着“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原则,于是常有这样的对话:
“你的儿子作文肯定非常好!”
“恰恰相反,最差的就是作文……”
“你太谦虚了!怎么可能?!”
……
真的,老鼠的儿子,也有不会打洞的。
儿子语文不大好,尤其是作文。
准确地说,期中期末考试,语文分数中等偏上,作文分数中等偏下。
儿子是典型的理科娃。
数学校内考试,他的一个小伙伴常发出这样的警告:
“你再考满分,我就打你!”
数学校外竞赛,只要参加,都是一等奖。
信息学方面,曾是全省年龄最小的信息学竞赛生。小学时获得初中组省一等奖。
文科一直放任自流,导致理强文弱。
必须花心思补语文,老鼠的儿子要学会打洞。
我崇尚“大语文”的理念,生活处处是语文,不能拘泥于教材。
可是,从哪里入手呢?
我一直觉得,诗词中的典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精华”。
为了儿子,我决定自己动笔整理典故。
每天给儿子讲几分钟诗词典故,假以时日,语文能提分多少难说,人文素养肯定大幅提高。
本来只是父与子之间的事情,但前不久和几个要好的家长茶叙,聊及我的想法,他们强烈要求分享,说是对大人、小孩的人文素养都有裨益。
我答应了。
有家长“旁听”,我会写得更认真。
于是,“典故今说”诞生了。
十几年后,我可能会指着“典故今说”对孙子说,“知道爷爷当年多么爱你爸爸了吧?”
来吧,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坚持原创,每天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