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去皮见骨”式手法

明朝万历年间,高启愚出身翰林院,官拜礼部右侍郎;他是当朝首辅申时行的学生,本来拜阁入相指日可待。

一日,有人状告他担任主考官时,考生考试题目为“舜亦以命禹”,有对当时张居正“劝进”(篡位当皇上)嫌疑。

按照预定轨道,假如高启愚被攻击,那么申时行就会回护他或者引咎辞职;然后次辅许国与申时行交好,也会扯上关系,然后再搞掉许国,则三辅王锡爵就有机会升任首辅。

最后计谋没得逞的原因如下:

1、万历皇帝有所觉察。为何张居正在朝时不状告,非要等张已经下野之后启动呢?可见其另有目的;

2、王锡爵不认账。王锡爵不想以这种方式“进步”,拒绝与其门生故吏合作。


这种“去皮见骨”式攻击具备以下几个程序:

1、以“小事”进行发酵。比如热点事件、考题内容、谐音讽刺、经书注释、奏章冤案等。

2、待“小事”发酵引起公众注意,文官参加。

3、“小事”变大事,“局部”变“整体”道德【制度】问题。


该攻击关键点是:

前一步未取得效果前,后一步绝不轻易展现

前期都是小卒出马,关键时期方有大人物登场。

《万历十五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