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劳动》
劳动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啊,劳动能力需要实践检验。
未经培训的"力气"可能成为破坏力。
今天超市送货的暑期工,瘦高,帅气,缺乏常识。
13:09,他走到我家门口,直直地站着,指挥我从他肩膀上把货取下来,我说我拎不动只能搭把手,他就潇洒地向地面一甩,哦嚯!“咔”的一声,听见他惊呼:“哎呀,糟咯,有鸡蛋,完啦完啦。”
30个,破了14个。
他大概以为送货只需要力气吧。我也忍不住跟他讲道理:“小伙子,送货也是技术活,有操作流程的,光有力气还不够。”
他反应很快,一边叹气一边承诺:“烂了多少?一个一元钱,我赔你吧。”
小伙子,鸡蛋有贵有贱,今天的不值1元。
看我数个数,他来争辩:“你看这个鸡蛋,只是破了壳嘛,又没漏出来,所以不是坏的,肯定不算。”
“好吧好吧,就算10个。”
赔偿金,我收了,希望能让他对劳动产生敬意。
周一晚上搬运行李时,我突发奇想,用两个20寸行李箱当搬运工具,把收纳压缩袋、整理箱架到上面,平推。小C说:“好丝滑呀,比手推车好用诶!”
回想上中学住校放假整理行李回家,我爸笑我:“傻丫头诶,嘀里嘟噜的,得动脑筋 ,大袋套小袋,饭盒别空着,可以装东西。你看,这样合并‘同类项’呀。”
昨天早上,小M收东西,一顿蛮干。把又硬又重的整理箱放到又软又滑的收纳袋上,推车没走两步,箱子就滑下来了。
C老师家里的大儿子是中国超常儿童专家组评定的超常儿童,中国首批少年大学生。上初中时,有一个周末,他母亲去逛街前嘱咐他“把被子洗了”。等母亲回家时,他说:“洗衣机装不下被子。”母亲哭笑不得,C老师告诉妻子:“你要说被套,他才明白。”母亲摇头反问:“你见谁家洗过棉絮,他就是读书读迂了。”
上午去公安局办证中心,4号窗口是24岁的年轻小伙,才开始上班,遇到问题立马请教3号窗口的年轻女民警,女民警把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一清二楚。遇到一位身份证遗失,没带户口簿,无法证明身份的阿姨。女民警很会动脑筋,这个方法不行,就换一个方法,几下就解决了问题。
年轻时,听说我胃口不好,七姐邀请我去家里吃饭。当时她住在师大红砖楼里,厨房窄小而整洁。那天,她照常下班后买菜回家,我就站在她身旁,看她麻利地做出四菜一汤,胃口大开,吃得一干二净。
七姐做饭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统筹”思想。做饭在她这儿就不算事儿。
七姐是大学里的职工,没上过大学。我当时心里想,大学生们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读书再多又能怎样?
记得90年代的往事,西南师大家属区曾遇到筒子楼里断电,物理系副教授头头是道地分析原因,其余的老师干瞪眼,有家属跑去后勤科找电工,倒是Y老师的妈妈,从农村出来的老太太,径直走到电箱前:“保险丝烧断了,哪个有,换一下。”
劳动,也叫干活儿,有无水平,看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025年7月9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