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 中国长春电影制片 1982年出品 片长97分钟
有人说;人到中年是事业的顶梁柱,是家庭的主心骨,是收获的好季节。但是意大利的大诗人但丁却说;人到中年,我惊觉自己来到了一个漆黑的森林,原来所熟知的世界和道路都不复存在,随风而去了。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在她的角色笔记中也写到;在生活中,我找到了角色的根,几个,几十个,成千上万个,他们是整整的一代人。据说,小说的作者谌容曾霸气地对导演们说;我的作品拍电影可以,但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绝对不允许改变这一小说的主题。那这一部的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大概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那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生存的状态和奉献的精神吧。
影片讲述了北京某医院的眼科大夫陆文婷,因为长期的繁重的工作压力,生活负担,身体的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在一天的连续的三台手术中的最后一台,因劳累而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被送进了手术室去抢救。陆大夫只是一个18年一贯的住院眼科大夫,工资每月一直是56块半,一家四口都挤在一间12平米的房子里。生活的拮据,家庭的担子都压在了丈夫傅家杰的身上,傅家杰是一位从事着金属力学的研究工作,有时为了晚上能多看一些书,只能住在宿舍里,留下的一张桌子给妻子用。由于他们没有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孩子,以致他们的女儿发烧都不能及时抽身送她去医院。按照陆大夫的业务能力,她早该是主任级的大夫。闻迅赶来的丈夫看着刚从昏迷中醒来的妻子,百感交集,四目相对,她却内疚地对丈夫说;“我太自私了,只顾自己的的业务,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你应该有所作为,是我是孩子和一大的推家务拖累了你,”丈夫却说,什么时候咱们的家再有5平米,能放下一张桌子就好了。这时他们都记忆起他们所喜欢的匈牙利的诗人裴多菲的不朽的诗句并默默地背诵,“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山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蜜的树枝间做窠鸣叫。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得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得鲜艳的辉煌。
我以为,影片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物质极度的匮乏而精神却无比富有的一位平凡而又高尚的知识分子的形象。陆大夫不仅具有高超的医术,更有高尚的医德,对待每一位患者,不分年龄,不分贵贱,都能够一视同仁,悉心治疗,无论是中央的高级干部,八岁的小女孩,还是失明多年的农村老大爷,都能用她的那一颗善良之心和她那精湛的技术来衡量她的那一把手术刀,使患者重见光明,也使患者重返生活。由于影片是真实地反映了那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使得我们不由自主地去亲近,去认同,也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像镜子那般,去认识自己,去意识自己。从宣泄的愿望中得到满足,从置身的期待中得到空间。
我也以为,影片以尖锐的锋芒,写实的风格,展现出了我们上一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心理活动,情绪发展的过程。他们的奉献的精神与生活的窘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唤醒了我们去注视着置身于在传统生活概念中的职业女性的艰辛和无奈,将一个正处在中年年龄段的知识女性,在面临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只能去选择透支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换取对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家庭信赖和依恋。就像是影片中的主题曲《风雨真情》所唱到的那样;风是秋后爽,月是十六圆,花是看来俏,瓜是苦后甜。经历岁月久,得遇知已难,泪眼同欢笑,纯美是中年。几十年风风雨雨,更加懂得真情暖,知冷知热,贴心贴肝。几十年甜酸苦辣,洗亮了一双眼,缘分注定,坎坷同但,哦--- ---
影片结束了,我也从动情流泪,揪心扯肺,嬉笑怒骂中走了出来。就像是脍炙人口的,至今还广为传诵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篇那样,被誉为“是在被奴隶的鲜血浸透了的,肥沃的,黑土地生长出来的,一朵带刺的玫瑰。” 我很喜欢那个时期的这样的影片,语言质朴真实,表演内涵丰富,与当今的影片来相比较,也不得不去承认,那是一个富有理想和热情的创作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