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花岗烈士碑上72人名单中,林觉民三字人们抚摸最多,色意亦最重。他写下了《与妻书》。在广州起义前三天,1911年4月24日。林知自己必死,就随手扯来一方白布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信。“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信中,他反复给妻子解释,我很愿与你相守到老,但今日中国百姓水深火热,我能眼睁睁的看他们受苦等死吗?我要把对你的爱扩展到对所有人的爱,所以才敢去你而死。舍小家为大国,这是何其博大的胸怀。
重庆之江津是聂荣臻元帅的家乡,在故居前庭的正墙上有一封放大的家书手迹,这是聂荣臻于1922年6月3日写给父母的。这封信写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第二年。那个时代的有为青年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决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
河北涉县八路军129师师部旧址有一封普通的八路军干部写给妻子的共产党员的《与妻书》。这封信写的乐观又悲壮,也和林志明一样抱定必死的决心,但更充满胜利的信心。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一条红线,舍己为国。
“先天下之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正是这一代代的前仆后继,不惧牺牲才铸造我们这个民族,铸就中华文明,这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历史精神。
这三封革命家书是一束永不凋谢的历史之花。
你不能没有家
对片谈烈士后代赵一曼之子禁欲的文章,暗吃一惊。阴影在胸挥之不去,并生出许多关于家的联想。
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关于书,社会实践的磨练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里的爱,特别是母爱是没有原则和前提的,爱就是前提是铺天盖地,大包大容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一是绝对的负责,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谁愿做无家之人?恩格斯说家庭就像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独生,单亲,离异,留守,空巢,无子女都不能算是一个完善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