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带来分离,当你评判自己时,你在远离自己;当你评判他人时,你在远离他人。评判就像一个巨大惯性,每时每刻,在每一个情景里,我们都容易进入评判,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因为评判,我们很难与他人产生亲密感。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评判。当我们停止评判时,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相,发现问题的真正答案,给予他人更多的同理。让一个人发生改变的并非评判,而是接纳。
1.没有不乖这回事
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不乖”是父母的语言,与父母看待孩子的传统方式密切相关。当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期待相违背时,父母就会说孩子“不乖”。
博士认为,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没有孩子不乖这回事,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要被看见;也没有所谓的偏差行为,那只是孩子爱的呼唤。
2.当孩子说“我害怕”
所谓疗愈创伤,简单来说,就是回到当初的场景中去,恢复接触,表达当时的感受,让能量完成它的旅程,而不是卡在那儿。
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情绪是在被压抑后才成为洪水猛兽的,不要因为我们对负向的情绪充满了评判和投射而压抑了孩子的表达。从评判的头脑中走出来,允许和同理孩子的情绪流动,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呵护。
3.我呼你应,便是倾听
倾听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同频回应。当孩子处在问题区时,最需要的是被我们回应,我呼你应,便足矣。
倾听首先要在心态上做到不评判,接纳孩子当下的状况;感同身受地同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内外一致地呈现自己。然后才是言语上的回应,描述事实,表达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比如,“有人拧你的脸,你很痛(事实),又很生气(感受)”。
诚如武志红所说:“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倾听,回应,不让孩子在心理上陷入绝境,是倾听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4.沟通是能量的传递
P.E.T的积极倾听有剥洋葱核的作用,借由倾听,帮助孩子发现真正的问题。随着真正的问题被找到,一般说来,孩子就知道如何面对他的困扰了。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无法应对他们遇到的问题,忍不住要给建议,其实孩子本来就很有智慧,只要我们愿意信任孩子有这样的能力。
5.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只是解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物权意识是其发展安全感很重要的部分,属于孩子的东西,如何处置,要不要分享,都要尊重孩子。当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并感觉安全时,就会自发地分享。
问题是用来了解的,不是用来解决的。放下头脑,带着好奇心,带着开放的心,你会发现,原来孩子可以这样懂。
6.看到真正的“洋葱核”
通过倾听孩子发现真正困扰孩子的是什么,一旦孩子了解了真正困扰自己的是什么,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怎么办”的答案也就自然浮现了。
7.表达真实感受,核实彼此信息
8.倾听,是我们能给出的最好礼物。施与与接受,本来就是同一件事,送出去的时候,就是收获的时候。这份礼物,同时丰盛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