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看到学校工作群里分享了2003班孩子们写的小诗,特别喜欢袁盼童小朋友写的一首小诗——
奇怪的学校
疫情来了,
我们家有个奇怪的学校。
客厅里,妈妈正在上大学的课程;
书房里,姨夫正在上高中的美术课;
姐姐的房间在上五年级的英语课;
我的房间在上二年级的阅读课。
最可怜的是1岁半的小表弟,
他不能出去玩,
姨妈带她在卧室,
隔着玻璃上晒太阳的生活课。
一句话就是一个画面,一句话就是一个镜头,家变成了“学校”,不论长者还是晚辈都在上课,其他人都能够理解自己需要担待的学习生活,只有小表弟“最可怜”,幼儿最需要的就是“出去玩”,这会儿只能“隔着玻璃上晒太阳的生活课”,多贴切的语言,特殊时期的特殊记录,充满学习氛围的家庭场景被一首小诗定格下来。
再来看她的另一首诗——
网虫杨老师
疫情来了
杨老师变成了网虫
早上6点在群里叮叮叮
上午在直播课里叮叮叮
下午在班级群里叮叮叮
晚上11点还在群里叮叮叮
一天到晚叮叮叮
对抗病毒的网虫真精神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老师们采用“钉钉”线上管理、授课,孩子们大都会忙于自己的各种应对,很难想到老师为此在做些什么,袁盼童小朋友却能够关注老师不同时段的出现,形成对一天的整体认知,早上、上午、下午、晚上——一天到晚,最后一句“对抗病毒的网虫真精神”,自然、朴素、简单,但却很真切。
和班杨老师聊了聊,原来袁盼童小朋友已经写了100多首诗歌了呢,看了她的一本集子,作品形式还真多,有诗歌、有谜语、有习作,还有一首仿写的《丑绝句》:早月山江丑,冬雨草花臭,沙冻跑灰狗,泥冷醒野狗……
正在读刘铁芳的《个体成人的开端》这本书,刘老师写道:“美作为感性的优雅与儿童生命成长彼此契合,儿童正处于身体旺盛长与感性能力勃发的阶段,对周遭事物的敏锐感知、非定型的想象力、出于直觉而生发的对世界的好奇心,这些特征都赋予儿童诗性的生命特征,使得儿童生命与审美自然的相契合。”
如何让儿童天性中的诗性激发出来呢,杨老师一直坚持带着孩子们读诗、写诗,她说,就是疫情上网课,每天都组织学生进行“日有所诵”,每一个阶段、季节、活动都鼓励学生写作,多读、多写,每个孩子就逐渐有了自己的诗性表达。班级建立了“砂子塘小学萱草花中队”微信公众号,专门发表孩子们的作品,让孩子们感受到别关注、被鼓励。
儿童身上有多少秘密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发现,教师身上又有多少智慧可以开启与传播,我们都无法预知,这也许就是教育充满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