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黏性,是指你的创意与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换言之,它们能够改变受众的思想或行为。
黏性需要的几个要素:
极其意外的结果,
众多具体的细节,
触发情感的反射。
创意黏性的六大原则
1.简单
学会做减法,毫不留情的分清主次。
让表达既简短又深刻。
2.意外
打破常规,违反直觉。
利用观众的惊讶来提升警觉性和关注度。
不能只靠惊讶,要让想法延续下去,必须激发他人的兴趣和好奇。
3.具体
将所传达的信息具体化。
很多有黏性的观点都有具体形象,因为大脑总是乐于记住具体的事物。
4.可信
创意要有黏性,必须具体相应的信用背景。
想办法帮助他人亲自证实这些构想。
5.情感
让他人有感觉,不能是淡淡的,没有情感的创意。
6.故事
学会讲故事。
以下进行一一说明
原则一:简单,精炼核心信息
信息大爆炸的环境,要想让你的观点传达出去并被别人牢记,第一步就是要简单。
简单=核心+精炼。
简单,就是找到观点核心。
剥去外壳,直击本质。
1.找到核心
2.借助六大原则表达核心
良好的导语是成功的一半。
学会抓住核心,一语中的。
不确定性会让人决策瘫痪,选择过多也会让人决策瘫痪,核心信息可以提醒你真正重要的东西。
同时要学会类比,用简单易懂的东西替换复杂的东西。
原则二: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信息沟通的首要难题就是吸引他人的注意。
类似的方法有:
依靠权威气势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还有一种方法:打破常规。只有事物发生变化时,我们才会注意到这些东西。大脑天生对变化十分敏感。
先要理解两种情绪:惊讶,兴趣
惊讶:吸引他人注意。
兴趣:维持他人注意。
1.吸引他人注意:总是料想不到
意外的事情往往黏性很强,惊讶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思考,让我们挖掘事情背后的原因。
惊讶的注意事项:避免成为噱头
如何让你的想法更有黏性?
1.找到核心信息
2.找出信息中违反直觉的部分,即令人意外的部分
3.在这个意外的部分上下功夫,传递信息。
违反常识,黏性更强。
2.维持他人注意
当我们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就会产生好奇心。
首先,要让别人需要我们的信息,让他们发现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克服别人对自己认知的自信。
然后,先点出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再指出缺口。“这些是你已经知道的,这些是还不知道的。”
原则三: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怎样才能让信息变得“具体”?
可以调动人的感官去认知某样东西,那就是具体。
比如苹果MP3:把一千首歌放进口袋。
当你必须把某个观点传达给满满一屋子人,但是又不确定他们的知识水平,那么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具体的语言。
用具体作为抽象的基础,是人类理解事物的基本原理。
具体让我们利用已有知识和感官的基本模块来搭建更高层更抽象的内涵。
抽象必须建立在具体之上。
天生具有黏性的故事总是充满着具体的词汇和形象。
怎样把观点具体化?
以特定的需求为导向,我们会比较容易决定怎么具体化。
原则四: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首先,建立权威性。这里涉及到两类人,一是专家,二是各领域达人。
但是有时候,我们的信息不见得有外来权威作担保,大部分情况下信息都得靠自己给自己做保证。
1.一个人对细节的知识往往可以体现出其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全貌。
也就是说,细节增加了一个人的可信度。
但是,我们加入的细节应该真实,关键。
2.利用统计数据,建立可信度。
要让统计数字更有生命力,另一种方法就是将置之更人性,更日常的语境中。
人性尺度原理有助于让人们的直觉发挥作用,进而用来评判信息的内容是否可信。
终极建议:把数据当输入,而不是当输出。
3.利用特定案例
一个例子适用于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另外一种情况。
原则五: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统计数据会把人带入分析性的思维模式,当人们开始进行分析性思考时,就不太容易感情用事。
人一旦切换到分析模式,对情感诉求的反应必将大为降低。
1.情感联想:光让别人信任还不够,要想把这份信任付诸行动,还要关心在乎。
要让创意情感化,就是要他人关心在乎,只有情感才能使人行动。
一组统计数据,一幅庞大的全景图,不如一个打动人心的特写镜头。
事实上,很多创意都是用一种借景生情的手法,将创意与已有的情感牵线搭桥。
要让别人在乎,最基本的办法是,在他不关心的事情和非常关心的事情上建立联系。即联想法。
所以,想要别人真正在乎,我们就要挖掘他真正关心的事。
人在乎什么?在乎自己。
所以,要让他人关心,最可靠的方法,是唤起对自身利益的热情。
2.切中利益:你写的每句文案里都应该涉及自身利益,让你的头条暗示有读者想要的东西。
别忘了,能否引起别人的关心,关键不是效益程度的高低,而是效益的确切程度。你能否准确的击中用户最关心的事,才是创意致胜的关键。
3.身份认同:马期洛需求理论
人类的三个消费诱因:性,恐惧,贪婪。
人们在面对选择时依赖两种基本决策模式:
1.权衡利弊,评估每项工作带来的价值,然后选择价值最高的那个。
2.基于身份认同做决定。
如何让他人关心我们的观点?
让他人跳出分析性的角色,创造对特定个人的同理心。
证明自己的观念和对方原先已经关心的事情有关联;
诉诸自身利益,也诉诸身份认同——不仅包括他们现在的身份,也包括他们梦想获得的身份。
原则六:故事,使人开始行动
故事的作用:故事能告诉我们情境如何误导人们做出错误决策,故事能阐明我们没有发现的因果关系中,并且能够给我们出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
故事既是娱乐,也是学习,里面往往暗含教你如何应对现实世界的线索。
事实上,人们在听故事的时候,思维也会跟着移动,脑海中会把故事模拟出来。
故事,就是大脑的飞行模拟器。
把知识放到一个更生活化的框架中,更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这样,听众就不会是被动的状态,而是会主动思考。
故事的基本情节只有三类:挑战,联系,创造。
1.挑战情节:反败为胜,麻雀变凤凰,身残志坚终成大器。
这里的关键在于主人公都克服了非常非常困难的障碍。
挑战的情节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启发我们,鼓舞我们的毅力和勇气,让人们更加努力,去承担更多挑战,冲破障碍。
2.联系情节:跨越鸿沟建立关系,不论是种族、阶级、民族、信仰、地域或是其他巨大分歧。
所有的联系情节都在社会关系上让人有所启发,促使我们想助人为乐,待人宽容,与人合作,与人为善。
3.创造情节:关于人们在脑力智慧上的突破,解开长久以来的迷思,或是以打破常识和创意革新的办法处理问题。
知道这三类情节有什么用?
学会如何挖掘有潜力的故事。
总结
要让创意产生黏性,你必须得让观众:
1.集中注意听——意外
2.听懂并记住——具体
3.同意或相信——可信
4.关心、在乎——情感
5.产生行动——故事
6.精炼再精炼——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