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我对“大漠”最最初的印象。五月,从成都出发去地处大漠深处的京新高速项目部,出发前一天晚上,辗转难眠,遐想遥远的沙漠、戈壁滩会是什么样子,一直持续到天蒙蒙亮。
从成都起飞,先是到达银川,从银川再驱车600余公里才能到达项目部,一路上纵然困意十足,但心中难以按捺的激动心情让我一直注视着车窗外。北纬38度,没有大片、大片的树叶,为了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有的植物都长着“尖刀”似得叶子,誓与气候抗争、永不服输。渐渐的,我们看到的树不仅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矮,远处的山上裸露出一片接着一片的黄沙。渐入沙漠,大片大片的戈壁滩映入眼帘,“飞沙走石”成为这里的专属词汇,但茫茫的戈壁滩上,偶尔也点缀着一点“绿”——骆驼刺,让无垠的戈壁不再单调,也有了几分生机。偶尔出现一棵高大的胡杨,都会让人眼前一亮,不禁对系着的红色布条产生疑问,他们都说“胡杨是当地的神树,他能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烂”,这正是蒙古人的精神象征,是他们、也是我们心中永远敬畏的“神”。几处,看到了骆驼,他们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渐入高温季节,骆驼正在退毛,但这并不能泯灭骆驼的气质,依旧是那么壮实、那么不怕热、那么不拍累……“等骆驼把毛退完就是这里最热的时候”,这使骆驼也成为了当地人的“气象指南”。戈壁滩深处,浩瀚无垠的沙漠呈现在我们眼前,抬头望望天空,云是那么低、那么白,白云映衬着这无边的沙漠,加之“风姑娘”对沙漠长年累月的修饰,让这里没有一点杂质、跌点起伏、错落有致,举起手机随手一拍,简简单单的就留下了这“纯净”的美。
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往戈壁滩深处,在这条原本就狭窄的道路上,客货共运,满载着货物的大卡车排着“长龙”依次与我们“檫肩而过”,600余公里却我们用了8个小时,“烦躁”与“不安”充斥我们,让我们不停的问“还有多远?”,这也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修建京新高速公路的意义所在。对面就是与我们平行的在建京新高速,高速公路旁边的标语赫然醒目——“风大沙大干劲更大,缺水缺电不缺精神”,多么形象、生动的描述了这边艰苦的施工环境,也诠释了筑路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对我们产生强烈的精神冲击。他们说,这几天刚下了自去年3月项目进场以来的第一场雨,恰好被你们赶上了,要不然这里空气里满是黄沙泥土味,晚上睡觉都得带上口罩,让我们庆幸之余也难免遗憾。
几经辗转,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的一个连他们都不知道具体地名的地方,他们说这里的地址就是“五十公里以外有一个加油站”,再往外二十公里就是国境线。到项目后,我们放下行李,立即组织进行人物采访。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项目部工作人员忙忙碌碌的身影、听到的是工地上机械设备轰鸣的声音,紧张却有条不紊。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京新临白高速项目部地处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狂风与沙尘、酷暑与高寒、缺水与缺电、荒芜与偏僻并存,如此艰苦的条件,让人不寒而栗。而他们能够在这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实属不易,能够在这苦不堪言的环境中把工作干好难能可贵。从电工“老胡”到“机修能手”王银,再到“大漠巾帼”陈红,再到“青年测量能手”黄凯,再到“最负责领工”冯水清……一个又一个的先进人物的鲜活事迹感动着我们,他们不用我们刻意去“挖掘”、有意去“拔高”,自然流露的东西最好、最美、最感动。
采访接近尾声,我们突然感觉板房“一震”,还以为是地震来了,结果是沙尘暴来了。狂风席卷着沙尘而来,瞬间整个天空布满了沙尘,沙子往眼睛、耳朵、鼻子里使劲儿钻。我们好奇的望着窗外,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而此时传来一阵局促的声音——赶快组织民工到就近的桥梁下或涵洞里避风,清理好现场,等风过了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