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歌德
҉҉҉҉҉҉҉҉
在孩子小的时候,常常不由自主的幻想: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靠什么谋生?如何构建有意义的生活?而今孩子已成年,又产生了新的忧虑,独自离家在外的孩子是否不畏风雨能独自前行?如何才能让孩子既能迎风而立、又能沐雨而长?18岁的孩子已成年,但成年不等于成人,成人取决于成长。成长不在于一张完美的成绩单,而在于一颗不怕风吹雨淋的心,如此,成长的路才会变得坚实、宽广、长远……
基于社会文化、自身的价值观与经验,我们相比较我们的上一代介入孩子生活的程度更深,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孩子的培养。这个时代变化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时而困惑,时而迷茫,我们从来没有面临过如此难以对付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它们对下一代人构成挑战。我们看着自己的孩 子,决心——竭尽所能帮助他踏上未来漫长的人生旅途。
为了帮助他们学习和成长,我们跟他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思想;对他们严格要求、助力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潜力、把握机会;我们知道要付出怎么样的代价才能赢得竞争,我们熟悉近乎掌握小升初、中考、甚至高考各程序与资格条件,急切地想要为他们提供保护和指导,拼命消除生活中的所有风险,事事处处都想和他们在一起,把孩子发射到品牌正确的大学里去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我们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是源于爱和恐惧。因为爱,愿意无私的代替孩子遮风挡雨;因为恐惧,不愿意放手。爱是我们全部行动的基础,我们的行为也是出于这样那样的恐惧,其中最主要的是害怕孩子不能取得成功。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很狭隘,一定程度上,我们忽略了养育一个孩子、成为一位合格家长,我们应该做什么?
某种程度上,大学里的“孩子”,也就是“大学生”,还算不上充分发展的成人,他们虽然在时间意义上已经长大成人,可是由于父母的过度指挥、过度参与、过度保护的倾向,孩子没有机会得到磨炼变得坚强,导致孩子往往难以应付遇到的各种新情况,不能学会很好的解决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分歧。当面对不确定性感、伤心感以及决策过程时,不能忍受某种程度的不适以及琢磨各种选项,反而出现应对无能感。
当下大学生反映出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面对挫折时的脆弱以及对现实世界理想化的认知,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大学生意外事件,应引起我们对养育模式的反思——青少年时期无处不在的家长,是否要延伸到成年时期?
֍过度养育模式下成年孩子的现状
一路顺风顺水进入大学的孩子,没有经历失败,因此可能极度恐惧失败,害怕令他人失望,无论是缺乏自信还是害怕失败,都会导致沮丧或焦虑情绪。清单化过度养育模式下,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问题是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是动荡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变化快,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以下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抗挫力。
父母不停地说说说是当今养育方式的一个标志!过度养育就好比钻进孩子的大脑,驻扎在那儿。父母以自己的思想替代掉他们的,在他们的生活中不断警惕着,固执地存在着。父母做这一切,因为我们认为爱就是这个样子,并希望以此确保他们“成功”。新一代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使得他们没有机会摔倒在地,从而培养出抗挫力;清单化的养育模式剥夺了孩子构建自我和认识自我的机会,以致孩子没有机会养成对自我的信心。这种养育模式是否剥夺了孩子成长为健康成人的机会?孩子何时敢于给自己贴上“成人”的标签?
过度养育的方式有三种表现形式:(1)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2)为孩子做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3)教养行为的动机基于父母的自我。这种方式养育孩子,剥夺了孩子的机会,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去表现创造力、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应对技巧及形成抗挫力,没有机会探索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更无从了解自己是谁。虽然过度养育的目的是保护孩子,而且可能带来短期的收益,但事实上,父母的行为所传递出的信息对孩子的灵魂极具毁灭性,增加了孩子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概率,可能使他们把刀锋对准自己,甚至意图结束生命。养育问题的应有之义在于帮助孩子适应生活,现在却成了保护他们免受生活之苦,结果导致孩子没有做好独立生活的准备。
过度养育下的一代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当其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影响了他们在教室、宿舍或校园正常做事的能力。孩子们在困惑,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本生活在无限的可能性中,但因为父母的清单化养育模式,这些可能性不属于他们。孩子进入大学后继续在单一化竞争中内卷,或在内卷成绩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培养孩子成年又成人
认识到养育方式的问题,两手一摊是不够的,父母需要有所作为。我们不能再继续随大流了,不管潮流多强大,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与众不同,就必须以不同的方式培养他们。青春期和成年是两个相对可以辨别的不同阶段,我们家长要确立界限感,把驾驭大学生活的方向盘交给孩子,不再事事参与、事事过问。正如许多大学生在顺从和勇气之间摇摆不定,家长也竭力在一个失去理智的体系中重新定位自己。
对于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宝贝孩子,我们帮助他们,把他们从一个里程碑赶到另一个里程碑,一路小心呵护,不让他们遭受失败和痛苦。但过度帮助带来的伤害,使得他们没有具备必需的能力、意志和性格上的力量,没有能力了解自己、创造生活。他们必须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在养小孩儿,那么我们最终得到的就是个小孩儿,但是我们的任务是培养成人。一个人成年的标志是作为成人立足于世,那么他具备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的意识与能力;以平等的成人身份与父母相处;独立思考,不受父母与他人的影响,自己决定信念和价值观;财务上独立于父母。我们对他们的养育方式应该以与年龄适合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意识,让他们知道如何做一个成人。
我希望孩子具备开辟自己人生道路的本领,他能够拥有多种能力、且具备“我觉得我可以,我觉得我能行”的心态。我希望他能建立自我效能,对自己获得成就有真实的感知,既不夸大也不低估;即便一天不能成功,也具备可以试一下、再试一下的坚毅力!
① 教会孩子生活技能
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染手日常琐事,这些事有家长或其他照顾者代劳,除了表达爱、让生活轻松、安逸,也因为孩子要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和许多课外活动,没有时间做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一个人如果被别人手把手牵着过日子,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料理,那他就没有机会培养起控制感,控制感是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是形成自我确信的基础。如果别人帮你做事,结果就不在你的掌握之中,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心理学家所谓的“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形容人在感到无法控制局面时,陷入被动状态的情形。
家长要从现在开始放手让孩子去做,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他们才能发展能力和信心,获取生活的掌控感。
②让孩子自己规划人生
我们不要把孩子看作是可以精心修剪的小盆栽,而是要把他们看作是种属不明的野花,相信只要我们给予合适的营养和环境,他们就会展现出独特而魅丽的美。
孩子要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打算做什么事,探索自己的使命感,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过程中,父母是辅助作用。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厘清选择,琢磨孩子的才能和兴趣如何与当今世界的机遇和需要相匹配。父母可以支持孩子自行探索各种目标方向,并为他们发现可能的目标开放更多的潜在资源,但父母始终处于配角地位,因为这出戏的舞台中心属于孩子。
③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在一个重视成绩和成功,而不是重视思考的社会文化大环境里,专断、放纵式的家庭生活与“为考而教”的学校教育,都是孩子模板化成长的罪魁祸首。学校的教育僵化、刻板,在家里,父母的指挥和保护又太多,孩子需要自己学会思考。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像个机器人一样,根据别人的指令机械地回答问题,或者按照别人制定的步骤行动。
孩子得知道如何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得能把事情想明白,能自己解决问题,他们需要把控事情的能力,懂得审视,头脑里要有概念,并能够以之进行推理:如果遇到的真是一个问题,他们要决定解决办法;如果那是一个概念,就需要决定赞成、反对程度以及理由。
在一个加速变化、复杂性加强、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世界,批判性思维已成为生存的必须。“批判性思维”的根本在于“思维”本身,可以简单理解为“把事情搞清楚”和“把知识应用到新情况中”。对话是练习和观察批判性思维结果的最佳机制。如今的孩子似乎只有时间思考学业、课外活动及个人事务,但父母可以通过谈论他们周围的事情,鼓励他们形成对人对事的看法,教会孩子独立思考,以此培养孩 子的批判性思维。
④教他们面对挣扎的人生常态
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应对逆境,学生的抗挫力很弱,甚至包括成绩得B便会沮丧甚至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发现自己不如之前那样习惯的那么完美,不知道该如何应付。
我们应该重视孩子毅力和韧性能力的培养。韧性来自实际困难,无法刻意制造。我们不遗余力的为孩子提供特殊待遇,磨平他们生活中的粗糙棱角,那我们要如何让他们贴近生活、茁壮成长?孩子应该具备抗挫力、勇气以及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学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不必为此感到羞愧,困难能让一个人在克服困难中收益,如果没有感受过不悦,很难真正的成长。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保护”孩子、不让他遭受挫折和失败,结果可能反而害了他们。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成功——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努力的人,一个拼搏和坚持的人,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才是一个人的成功。
⑤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现在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水平在下降,问题的关键是过度养育模式下长大的他们,没有机会承受失败,没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家长在学校前进的道路上一路扫清障碍,导致孩子也没有太多机会自己选择、自己承担的心理过程,以至于无论是韧性、坚毅力的塑造,都没实现。
在孩子的生活技能方面,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如此之少,而在坚持我们为他们制定的学业计划和永无止境的学术成就时,又对他们要求如此之多。他们在心里上不堪重负,又不具备应对压力的韧性,而我们则沿着施压的道路一路狂奔。当事情出错或出乎意料到出现不好的结果时,他们就会陷入脆弱、沮丧、不完美甚至羞愧等情绪,如果屈从了,这些情绪就会腐蚀他们的抗挫力,使他们更加脆弱,变得逃避,进而失去勇气。
应该让孩子知道,要想取得更高成就,靠的是努力,这在他们的可控范围内,而不是靠与生俱来的智力,这是无法控制的。接受恐惧、缺陷和脆弱——我不完美,我脆弱,我有时会感到害怕,但这些并不能改变我的勇敢。磨炼他们的坚毅力,一旦遭遇挫折时能从逆境中恢复过来,拥有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决心。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1.在孩子的生活中存在,表达爱与关心,与孩子建立有意义的情感联结,被爱的感觉能增强抗挫力;2.在孩子做事的时候,站到一边,让孩子做出选择,并决定如何做;3.帮助他们从经验中成长4.塑造他们的性格5.给予具体、真实的反馈。
֍恢复父母的自我
父母之爱锐利、猛烈而美丽,出于保护、指导孩子,我们做那么多事情,却妨碍了孩子的成长。希望孩子成功是很自然的,不那么健康的地方在于,我们有超强的动力,希望孩子在某个方面成功,而孩子实现这个目标的压力非常大,而确保那个巨大的成功成为妈妈们的焦点,我们为此担惊受怕甚至精疲力竭,感到焦虑、担忧。
孩子沉迷于玩乐,父母沉迷于控制孩子的选择和行为,试图创造完美的人,为了追求完美,我们精疲力竭。如果某一天孩子过得不错,父母就觉得心情舒畅;如果孩子哪一天不开心,父母就绝望抓狂。我们不应该向孩子显示家长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就是守着他们,促进他们的交往和活动,而应该通过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所进行的活动以及我们重视的原则,来向他们展示什么是充实的成人生活。
父母是时候改变焦点了,我们不再全然为孩子而存在,定义自己成功的标准也不再是孩子是谁,孩子需要什么以及孩子取得了什么成就。每个人都应该走在自己选择构筑的生活道路上,路上铺着我们的经历,通往我们梦想的目标。身为父母,我们的道路上包括孩子,但他们迟早会有自己的路要走,而我们的路还在延伸……
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负责,不强加在孩子的成就之上。如果我们发展并维持与孩子的良好关系,那他们一直会重视我们的观点,甚至会主动征求我们的意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一定要避免不遗余力地让他们采纳我们的意见,我们理应充分的相信他们具备了成年人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
养育孩子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我们不应该在向别人寻求答案的方向上走得太远,以致忽视了我们的人生阅历,以及心灵中的直觉智慧。我们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情况和自己的家庭生活面貌,如果我们希望事事处处都做的完美,那会被搞疯的。相信我们有能力做出好的选择,养育这件事,主要靠我们自己去琢磨,给自己更多的信任,向内看,拥抱孩子,和孩子一起做正确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支持他们做他们自己,我们养育子女的目标是:培养成人。
我们要支持孩子实现他们的目标,激励他们成长,向着他们闻所未闻、甚至连想都没想过的种种可能性不断延伸。我们需要耐心聆听,需要耐心和眼光长远的意愿——在产生美妙的结果之前,一个人成为成年自我的过程可能杂乱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