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司做的是用户和社群运营相关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甜蜜期后,我发现自己目前进入了一个无法突破的阶段。
自己对于运营的认知还挺模糊,隐约感觉摸到了框架,但伸手摸的总是执行层面的皮毛。回顾过往,虽然我已经建立了社群运营的流程和话术,但怎么驱动用户复购和介绍老用户,一直是个难题。
一筹莫展之际,又重读了运营之光,仿佛找到一些头顶的光。
不能让感知到长期价值时,运营需要先创造短期价值
做产品的人总是有情怀,希望自己的产品可以改变用户。但往往产品的疗效期太长了,用户等不及。就像推崇健康饮食的方法,总是没有减肥药来得受欢迎,因为减肥药够猛,见效快。在感知长期价值上,不能怪消费者,因为作为人本身,我们最先能感知到的就是短期价值。长期价值只有在使用过程当中,才能被慢慢理解和喜欢。
就像很多做素质教育的产品(我们也算一个),希望发展的是孩子的思考能力、视野、综合素质等等。但这些能力都不足以在短时间量化,那我们就要去创造短期价值,比如:
- 设置一个前后对比测试,做几个表象的指标,让孩子的表现能通过测试体现出来;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让家长看到孩子学会了多少个字、能组多少个词、能讲几个故事,家长满意了,后续学习就会更有动力。
- 推广前期做一个试用,配专人指导怎么更好地用产品,就像现在的课程都做成了训练营的模式。这给了我一个启发,我们应该做一系列试听课,先让家长来听,之后再买单。先放点利益,满足短期利益,再放长线,让家长通过互动了解更多产品的细节,促成下单。
以目标为导向的运营,和用户聊的每一次天都是流程的升级
大部分学习型的人都不愿只做一个职能支持的人,而希望做一个目标导向的人。这说的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举个例子来说,我的运营日常工作是和用户聊天、在群里和用户互动。这件事情既耗时又琐碎,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希望尽快结束对话,或者期待用户不要有那么多问题。但以目标为导向的运营,就会考虑自己的每一次聊天,是否能优化整个系统。用心和不用心的区别就在于此。
如果用心,运营人员会留意记下每次用户的问题,统计每一类问题发生的频率。如果总是问产品怎么玩,那就是产品的操作过于复杂,或者引导指示做得不好。如果总是在购买前问产品参数或者适合几岁孩子,那就说明写文案的时候忽略了用户最关心的点。每一点用户的反馈,其实是对产品和内容调整的最佳时机。好的运营会抓住机会,而一般的运营只希望问题越少越好。
除此之外,即使是聊天,以目标为导向的运营也会挖空心思地设计每句话,让用户聊着聊着就感觉说到了自己心里,说着说着可能就想下单买产品。所谓润物细无声,就是在日常运营的每一句话里。跟用户共情,让用户感到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真正地为用户着想。
好书值得多看,运营值得多做。越做越明白,越做越有方法论。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