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46课,大哉圣人之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庸的第46小节,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首先来看原文的含义,“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这句是说,真是伟大呀,圣人之道,他好好荡荡充满天地之间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真是宽裕丰富而广大呀。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周礼有300条,仪礼有3000条,等待圣人来实行这样的大道。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所以说如果自己没有充足的能量、智慧,这样的美德,那么就算心中有很高的道行,也是不凝练、不足以落地的。

所以这段原文首先是向我们呈现了圣贤浩浩荡荡的气象,他们的格局如大地般宽广,境界如天空般高远。而所谓周礼的300条,仪礼的3000条,都是对圣贤言行举止的记录。可以说圣贤的一举一动无不符合礼仪的要求,而这个礼仪的礼,又何尝不是天理的理,古圣先贤是将自己体证到的天理,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也就成为了我们要学习的礼仪规范。对圣贤来说这就是表里如一,由内心的成就体现在外,处处都是合乎礼仪的,我们面对家人朋友和客户的行为举止都是自己内心的呈现,我们都希望能让自己的形象、气质更优雅大方,这时可以用周礼的内容来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做事的层面。

比如学习《礼记》当中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意思是说面对他人的善意,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我们都应加以回报,而不是理所当然的就收下了他们的美意。再比如: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在面对家人的时候,自己的那份深沉的爱,是否通过和颜悦色的态度,温婉的语气传递给了家人呢?这便是圣贤通过礼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让我们提升心的层面。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当我们提升自己内在的修为,能够践行这三百 、三千当中的三五十条乃至更多时,并可以与社会更加和谐相处,乃至从众人当中脱颖而出。圣贤是表里如一的,其实普通人也同样表里如一。在这里可能就有人会说,我身边就有表里不一的人,平时看起来称兄道弟,但一有事情找他们,却总有各种理由推脱,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们,最后反倒是落得一地鸡毛,还要自己去收场。那为什么说我们普通人也是表里如一呢?本质上一个内心虚伪的人说出来的话同样也充满水分,这正是表里如一。如果他们遇到格局境界更高的人,一眼就能看透他们的伪装,所以一个人的言行始终都是表里如一的。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如果自己没有充足的能量、智慧,这样的品德,就算心中有很高的道行,也是不凝练,不足以落地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践行圣贤对礼的要求,提升自己的品德,这样心中的理想与愿望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如果没有智慧的品德,读不懂自己,更谈不上读懂他人,看透别人的伪装。比如《礼记》有言: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对君子来说,以光说不做这样的品质为耻,当自己能够有言实行,说到做到时,便能清楚的知道要做成一件事,履行一项承诺当中会遇到的多少挑战,这时无论是他人信誓旦旦的保证,还是推三阻四的拒绝,我们都能够通过他人的眼神、语气和态度发现中间的问题,并且确保让事情圆满完成。人同此心,能读懂自己多少,就能读懂他人多少,当我们提升自己心的层面,不但能够看透他人的真实想法,更可以让自己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表里如一。

再次回顾今天的原文: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提升自己心的层面,我们的言谈举止也可以逐渐符合天理大道,这便是圣贤通过礼在潜移默化之中化育着我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