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思考之室”挑选书籍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人的认识能力是巨大的。当时我们掌握的科学资料说明,在人的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共有140亿神经细胞。过了几年,我们又了解到学者们的新发现:在一个人脑里,竟有1000亿个思维物质的细胞。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所能掌握的知识,就数量说要比他日后掌握的知识多10倍。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的“可接受性”这个概念是相对的,一切都取决于脑力劳动的素养,而首先取决于下面两种知识的相互关系:第一种是那些必须记诵、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第二种是那些只要加以思考的知识。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他并不以识记为目的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如果一本书与人的精神气质契合,那么读书就是不困难的事情。不随意的读书,即没有什么功利性目的的读书才是最有意义的阅读活动,这些书中的内容会自然地进入到人的头脑里,成为人意识的一部分。这是第二套大纲的体现,也是人的浪漫期阅读的重要体验。】
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知识进入人的意识。在一学年的过程中,就所学教材的性质来说,总有几个时间是要求紧张地使用随意记忆的,而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时间里却在“思考之室”里花很多时间读他们所喜爱的书籍。【平时的阅读是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是在一种主动的投入的心流状态下的学习,身心是开放的,书籍的内容是自然流到心里的。而平时的课堂知识学习,随意识记,有意学习,心灵是封闭的,老师要灌输才能让学生留下知识的印记。如果让知识像水一样自然流到学生内心,需要老师唤醒学生的内心才好。】
我们还特别关心,使书籍也成为那些头脑迟钝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彼特里克所走的通往知识的道路就是很艰难的。在六、七年级,学习那些复杂的概括和规律性时,他就碰到了困难,而只有书籍才帮助他克服了那些困难。为此,我们挑选了一些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的读物。在这些读物里,包含着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情感因素:以人渴求知识而受到鼓舞,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为背景,来阐明抽象的真理。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有时候,我们就对彼特里克说:你把教科书先放一放,读读这本书吧。于是,读了那本书,使他身上增添了新的认识力量。【对于头脑迟钝的学生,也需要通过读书来打开心灵,来让他“开窍”。因为读书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学生读进书了,说明他在主动的打开自己的心智,体验到智慧的魅力。这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但找到适合每个学生读的书,得对症下书。】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少年还没有着迷地爱上一本科学书籍,在“思考之室”里还没有他最喜欢去翻阅图书的那个书架,那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他的心灵的那条小路。当少年在“思考之室”里读过几本书而体验到认识的乐趣以后,他才会在家里看书。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读适合并开启自己心灵的书,这样他的精神才会丰富起来,精神才会成长起来。】
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不仅是指规规矩矩、认真努力地完成功课。一个人可能以不坏的、甚至是“优秀”的成绩从学校毕业,但他可能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智力生活的世界,没有体验过与书籍交往的巨大乐趣。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是指去接触最美妙的文化领域,体验到一个深知文化财富的真正价值的人是多么胸襟宽阔。【台湾出版人郝明义《越读者》提到读书分为主食阅读和美食阅读等。功利化的为了升学、成绩而读的学业、教科书,只是为生存而读的书,体味不出美味来,只有美食阅读,即按照自己的精神需求而阅读的书,才会体会出书籍美好,体验到文化财富的真正价值,真正读书的人会享受到这一层幸福的。】
当自学还没有在少年的生活中占有必要的比重时,有关如何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的一切争论和想法都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自学,没有为了认识和自我认识而进行的紧张的智力的和意志的努力,那么教养、教学都不可能是教育性的。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自学是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而读书以是自学的重要途径。只有自己爱好读书的人,才是精神生活充实丰富的人。】
我坚定地认为,青少年中间发生的那些日益使社会感到不安的不良现象——酗酒、流氓行为、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等,产生这些东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在上学时代里,他们的智力兴趣就很狭窄和空虚,而在毕业之后,这种精神生活的空虚、狭窄和局限性就更加严重起来了。现代人的生活每日每时都涉及到他的生存的最精细、最敏感的一些领域,这就要求他在这些领域里受到经常的、最细心的教育,这种教育常常是采用最精细的手段——好的书籍、音乐、美术来进行的。如果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没有坚持进行这种细致的理智和情感的教育,那么任何对于酗酒、流氓行为、违法现象的斗争手段都将无济于事。【让人想到不久前疫情时期方舱医院里,治疗时仍旧拿着书籍在读的那位哈弗博士。在疾病面前,还能平静地拿起书籍,可见其内心多么沉静与充实。一般人会拿着手机在刷视频吧。这就是用书籍对抗危险无聊的重要榜样。】
但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如果一个青年工人不能每天在业余时间里,面对一本好书坐上两三个小时,那我就无法设想他的精神生活是完美的。如果在青年中间出现一批热爱书籍,把读书看得比从事其他(业余)活动都更加重要的怪人,那么,那些用其他的、似乎是强有力的手段也无法对付的问题就会逐渐消失。【成人后,不在学校的时间更长,有多少人还能够拿起书本,看书呢?人们被外化的世界所左右,怎能再静心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再读几页书呢?】
(本章谈一所学校的图书馆,苏霍姆林斯基叫做思考之室,对于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本篇是谈读书最深刻的一篇,谈到读书对人的精神成长的重要性,一本书反复读书的书,对于人的榜样影响;不随意的自由阅读会开启人的心灵。只有爱上读书,走出校园后,仍旧会自我教育,继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