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的自由来源于完成工作后的轻松感,但是在科研这个卷王之王的领域,连老师都是周末无休的,学生的科研和生活根本就分不开。所以就算是双休日,也没有这种心理上的轻松感,反而一直在被焦虑拖着往前走。感觉自己不做点什么,就仿佛没有好好享受这自由和轻松的权力一样。自由而又焦虑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所以哪怕今天做了很多事,但是这会子才做完阴瑜伽,刚刚把焦虑放下来,回味这一天的“自由”的生活。
今天看了詹青云的书《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里面的好些内容和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那种那种在高中看到更大世界的落差,那种看书入迷而欲罢不能但时间有限,不得不仔细筛选自己的读物小心翼翼的心情,在哈佛求学路上的疲倦与他乡的孤苦,一腔热血去支教时看到留守儿童面对现实没有学习的原因时产生深深的无力感......让我本来计划的看书时间远远被透支了。但是也看到很多宽慰自己的话语,看书入迷或者有自己幻想的世界原来是一件很符合人性的事,所以我也就没那么懊恼自己的超时了,反而因为找到了共鸣而额外收获了一份开心与感动。就如同她说的,当时支教的小伙伴多数都读博了,可即便是就业了也仍然不知道能为住在黑冷小屋的孩子们做些什么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一样,世界总是充满了遗憾与未知。
对于滋养,我可能会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就像詹青云给自己分类一天早中晚午夜不同时段的读物一样,人也需要在不同的时段和身体精神状况下采用不同滋养自己的方法。
首先我认为人的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是人享受生活的来源。在看过《断舍离》之后,我在努力切断与物品之间的连接,虽然偶感空虚,可也切实体会到了给自己留白的意义。五感也是这样的,我觉得要规律性的清理自己五感的“饱和度”。比如说自己曾经刷短视频刷到两三点,明明眼睛觉得酸涩了,也无法停止,就像是电视剧里被人下了什么符咒,除非眼皮抬不起来,否则绝不关手机。但是第二天的疲劳和焦虑会直线降低我的灵敏度,脑子浑浑噩噩,一切的感觉仿佛都迟钝了。再熬上几天,养成习惯,就出现了睡眠问题。我之前因为写论文压力大,脑子到了晚上尤其清醒,效率尤其高,果不其然就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睡眠问题,为此看了很多书,包括《睡眠革命》之类的,虽短暂有效,但并未根本上解决我的睡眠问题。后来接触到了瑜伽和冥想,一开始只注重”术“-瑜伽体式,后来才开始注重自己的呼吸和感觉,并由此发现-冥想-确实是清空自己的好方法。我希望自己不要浪费自己的感觉,这是一种生而为人很珍贵的体验~
第二(睡前),我是容易焦虑的体质,曾经一度认为连瑜伽和冥想都是一种时间浪费和对于论文工作的逃避。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哪种方法-断舍离也好、冥想、瑜伽、慢跑等,都需要一个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一定的空余时间。我也不推荐总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去坚持自己不喜欢或者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我一开始也是很难入门的,总是犹犹豫豫觉得好像只花时间但是没有意义。所以对于很多看过正念、冥想书籍的小伙伴介绍一个我自己的入门渠道,去B站找冥想的助眠冥想引导,至少在睡眠这方面如果有明显改善的话,大家自然就能找到冥想的意义所在了。
第三(工作日),或许心无杂念的做该做的事情,也是一种滋养。原先海淘数据也好,写文章也好,总是觉得好累好疲倦好想逃跑。虽然有时候工作上的进展令人十分惊喜,但是总是会在一个难题过后出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让我曾经不顾一切就想跑路去吃好吃的,这也太难了吧。这几天老师出差,忽然就有很投入的感觉,有一种仿佛书上说的心流的感觉。而最神奇的是我的效率,在没有特别强理目标和情绪的情况下,我的潜力被激发出来,看英文论文都是前所未有的快。而且记得特别牢固,就算多少有点咳嗽加重,回来需要很多睡眠时间,但是没有那么疲倦了。看来心态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啊~之前看庄子的书评,说是全情投入已经算是在”修道“了,还说庄子会在每个节点等着你,不知道真假,打算下周保持心无杂念的状态,周末抽出半天看看能不能看得懂吧。很赞同詹青云说的《周易》中,周字是周而复始的意思,虽然《周易》、《道德经》都没看到,还是希望能看懂一点《庄子》吧。
第四(周末-大块休闲时间),多元化的方法,人总是喜怒哀乐都需要来一点,还有希望跟我一样单身的小伙伴对爱情有一点美好的憧憬。所以每周换换不同的放松方法,跟朋友逛个街、出去公园野个餐、去工作室跳个舞、看看小甜剧、给自己做做眼部和头皮按摩、美美的来一套洗澡护肤、看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看一部话剧或者舞剧、跟课题组出去聚个餐、逛逛超市或者城中村淘点小吃,逛逛博物馆去看看老朋友,都是很不错的放松方式。当然了,我还是希望自己每周末睡前都能来点瑜伽,填满喜怒哀乐然后防空它,让我觉得自己内心的容量更大了一点点。
之前看一本神经学的书,说是要找到转变当下情景和心境的方法,一直求而不得。现在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视听就能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果然时间是有质量的,只要你一直不放弃去寻找,终有一天你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现在清空自己,晚安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