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明] 以物之氣息言之: 天地陰陽之炁,凝而為物,其相處行于前、上,善者,必有相隨於后、下;惡者,故居上、前。善者不可妄動,恐下、後;惡者,倣之而行偽也。
噓、吹各為六炁法之一(呵哂呼嘻)。噓者,屬肝、膽、木。與眼有關。吹者,屬腎,為肝之母,肺之子,五行屬水。
物之形質強壯剛硬者,不可自恃,否則必有羸弱,柔軟者襲其後,損而敗之。物之性能質硬形尖,銳其角以勝物者,其銳遇挫折則敗亡。物有如果之懸體高空以成熟者,其懸遇隳墜則毀傷。
[悟] 乃物理各有所宜之常數,此八態之不齊,以證物極必反,亦自然之勢,喻世之愚者,私己務得,以人欲拒自然,違天理物性,遂致其禍不旋踵而至也。
盛極必衰,強極必弱,強者勿恃壯,弱者不授羸,有所強壯,必有所羸弱。治政治身者,務因其勢而導之易簡,順其機而不敢逆道,則理得人服,不為已甚也。
修士有道,其於物,行者行其自行,隨者以其自隨,先後上下及善惡在所不計,任天道昭昭之自察可也。
以六氣呼吸之瀉補應用,為出入自由而各有所司屬之運作,是知天下氣有盛極而致衰亡者,以其有為之變,未本乎自然。 苟念玆在茲、思無邪,則得其自得也。
精思此中理,知有此便有彼,恃之以無為,守之以未然,萬物循其變而無所湮,遵其性而無所煩,則可以無事不生事,存性不失性,精凝而神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