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之力破除形式主义,为基层科研人员松绑赋能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基层减负立规矩、划红线,彰显了党中央破除形式主义顽疾的坚定决心。作为科协组织更应带头落实《规定》要求,推动科技资源下沉基层,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规定》以问题为中心,克服了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形式主义的弊端。就像有些报告中提到的“文山会海”的问题一样,比如没有必要的会议,没有必要的报告,也没有必要的审批程序,浪费了很多研究人员的时间与精力。有些“创新”活动流于表面现象,只注重形式,忽视了科学研究本身的规律与现实需要。而且,把研究成果过分地与短期、定量的评价指标联系在一起,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的社会风气,使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受到极大的打击。如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填表、准备材料和应付各种检查上,那还怎么冷静下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研究领域,解决那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这不仅是个别科研人员的困扰,更是对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损害。

《规定》的实施需要长期的努力。首先,我们要在体制上进行深入思考,并在体制上进行变革。《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若干规定》就明确指出,要从根本上杜绝“会议”、“文件”、“报表”等,切实做到“源头治理”。在科学研究方面,应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度。我们不能仅仅把论文的数量和经费作为衡量科学工作者的惟一标准,而应该把研究的原创性、科学价值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放在首位。

与此同时,科学研究的自主权也应进一步下放。科研管理机构要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营造一个宽松宽松的学术氛围。精简政府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精简审批程序,允许研究人员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组建团队,使用资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从0到1”的基础上不断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此外,要强化学术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学术生态。科学研究是不允许作假的。对学术造假、数据造假等问题,要坚持“零容忍”,坚决查处,确保科学研究的纯净与信誉。减轻基层负担,不仅是减轻负担,也是在给他们赋能。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减少评审,让研究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使他们有勇气向前沿问题发起挑战,有勇气去攀登科学的巅峰。

整顿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任重道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用制度做盾牌,用实干做武器,才能从根本上根除形式主义的土壤,解放基层干部,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