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我、社会性与道德发展
这一章,我们将要学会从以下几点来研究学生与教育的关系。
1.学生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个体生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其群体差异;
2.布朗分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各个成分会如何影响个体的发展;
3.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4.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其群体差异;
5.现有的道德发展理论;
6.积极的同伴关系和消极的同伴关系,如何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一、生理发展与儿童发展
儿童成长过程中,势必离不开“being”的影响,也即“天赋所有的”各种因素。其中,应该包括:
1.身体的差异:生理的差异,体现再身高、健康、体能、左手右手的喜好、发育的早晚等。
2.个性的差异。
3.自我期望的差异。
4.性别的差异。
5.优势智能的差异。
对于男孩而言,曾经认为早熟的男生,因为身体更高、肩膀更宽、心智更沉稳,而受到社会的欢迎。但近期的研究发现,早熟的男孩弊大于利,早熟可能意味着更多的问题行为。而晚熟的男孩,成年后更具创造性、容忍性和理解力。
但我们需要意识到成熟的“正常年龄范围”,早熟和晚熟各有优势。
游戏、休息和体育活动,对儿童的生理、社会性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游戏中,儿童发展了合作、公平、协商、体验成功与失败,并发展处更为复杂的语言。而体育运动,“系统的运动计划的确能促进某些心理过程的发展,这些心理过程将有助于个体克服学业和人生道路上的挑战。”
课间休息,尤其对于男孩,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减少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
生理发展中,需要尽量克服肥胖、进食障碍等,为孩子建立积极的身体意象。
青春期的孩子,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站在舞台中央”,所以,会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对心理发展影响极大。
肥胖是引起儿童被嘲笑的原因,过少运动、饮食不健康、沉迷电视或电子游戏等,都可能造成肥胖。当然,原生家庭的问题,也可能造成通过“吃”来满足心理安全感的缺失、爱的缺失。暴饮暴食之后,自行催吐,这样的女孩,在学校并不少见,应该给予重视。厌食症,也是一种严重的进食障碍,特别需要关注这类女生。饮食不正常,是教师、家长需要对青春期孩子特别关注的一点。
二、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除了“being”(天赋所有),“我”作为个体,还受到“having”(后天所有)影响,即家庭、朋友、学校活动和教师等。中间系统又嵌入了外部系统,如家族、文化和性别的期望,受社会环境、社区资源、父母的受教育背景即职业背景灯影响。外部系统,是一个大的宏观系统,指向特定的法律、习俗和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中。
1.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以父母子女为主的家庭。
混合家庭,以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即父母(再婚家庭),或者与姑姑、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收养人(监护人家庭)、或父母的一方(单亲家庭)
扩展家庭,以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子女一起的家庭。
2.教养方式。
权威型(高温暖-高控制)
专制型(低温暖-高控制)
放纵型(高温暖-低控制)
拒绝型(低温暖-低控制)
3.文化与教养
教养方式严格、指导性强,经常告知儿童明确的规则和行为后果,同时具有高水平的温暖与情感支持,那么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儿童会拥有更高的学业成绩和更好的情感发展。
4.依恋
与照顾者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他们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则更有可能去探索世界。
5.父母离异
父母离异,对于任何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与其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冲突的家庭中长达,也许父母离异是更好的选择。但是我们,尤其是中国的父母,缺乏一种在有孩子的情况离异如何积极应对教养孩子的问题的讨论。
父母离异后的前2年,是孩子最艰难的时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10-14岁),尤为艰难。随着时间的流逝,75-80%的孩子还是可以适应良好的。但是,学校教师不得不承担相应的责任,积极、不带偏见的、富于同理心的给予多一点关注。
6.同伴(社交圈和帮派)
社交圈,是以友谊为枢纽所组成的小群体。
帮派,则相对松散,成员间的联系也相对疏远,彼此之间可能不存在互动。学生加入帮派,有时候是为了减少同伴压力。
同伴,而非父母,是决定他们是否积极投入学校并努力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不同的学生群体,会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如穿衣风格、说话方式、发型、沟通方式等,即同伴文化。同伴文化,鼓励成员遵从群体的规则。同伴关系,还会影响学生在学校里的动机和成就。没有朋友的6年级学生表现出更低的学业成就、更少的积极社交行为以及更多的不良情绪。
儿童是否受欢迎,不仅是儿童自身要关注的事情,也是父母和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
受欢迎的亲社会儿童(受欢迎的反社会儿童):与同伴相处融洽。
被拒绝的攻击型儿童(被拒绝的社交退缩型儿童):与同伴经常发生冲突。或不太懂得如何与同伴交往。
有争议的儿童(既有积极的社会交往、也有消极的社会互动):有自己的同伴,并且可能还对自己的同伴关系感到满意,但是从成年人角度而言,我认为需要特别给予关注,因为也许是学坏的开始。
被忽视的儿童:大多适应良好。也许是自我选择“孤独”。“孤独”是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的状态,“寂寞”是不被他人在乎的感觉。
7. 教师对孩子的支持和对学生的虐待
学生一般将教师的关心分为两种:
1.学业上的关心——建立高的、合理的期待,并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2.对个人的关心——耐心、尊重学生、有幽默感、愿意倾听,关心学生的个人问题。
学业良好的的学生,需要学业上的关心;而学业不良,或行为不良的学生,则更需要个人关心。
总之,教师不仅仅在课堂上示范和教学中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更重要的是,绝不放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的虐待,是有一些先兆的,身体、语言、冷暴力、性虐待,都存在于学校,不能假装没有。
8. 电子时代的影响
必须坚定的相信,借助手机、IPAD,电脑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建立起的临时的、肤浅的联系,是无法帮助儿童,也无法帮助自己,与他人建立更深的亲密关系的。
三、同一性与自我概念
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说(埃里克森的八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12-18个月)
2.自主对羞愧和疑虑(18个月-3岁)
3.主动对内疚(3-6岁)
4.勤奋对自卑(6-12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
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7.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
对于4/5点,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我们的父母,喜欢给孩子一部手机,然后让孩子成为“被拴住的小狗”,可以去探索一些不常去的地方,但是并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社会空间。
而有机会地独立解决问题、体验自主和应对特定状况,是儿童获得同一性、做出成熟判断的前提条件。
埃里克森的观点,认为,成年期各阶段的危机,都与人际关系的品质相关。成年期的危机,主要在于亲密关系、繁殖和自我整合中的问题。
亲密关系,可以处理人的“孤独”;指向个体是否有意愿与他人建立深层的、兼顾双方需求的关系。
繁殖是对应“停滞”,指个体是否具有照顾他人以及关心、指导后代子孙的能力。
自我整合是对应“绝望”,接受自己独特的、已无法改变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