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三国尽归司马懿”的典故。
魏蜀吴三国争雄逐鹿了上百年,拼得你死我活,最后却让不起眼的司马懿得到了天下。
有人说,是司马懿靠着长寿,把同一时代中他辅佐过的、对抗过的能人都熬死了,才得以翻身。
但这并不全面,也不止于此。
司马懿60岁时才得到重用,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他稳住自己,打磨本领,静待时机。
被重用后,他更加沉心静气,做事非常努力,但又不逞强求功。
直到72岁,司马懿瞅准时机,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终结了三国并奠基下大晋。
了解司马懿的故事,我恍然顿悟:
原来,好的人生都不急于求成,也不怕大器晚成。
因为所谓的逆袭,都是有备而来,而成功,也不过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与其急于去要结果,不如慢慢精湛过程,给过程时间,也给时间耐心,时间总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真正聪明的人,都不会着急将自己的目光仅仅放在眼皮底下,而是从长远的角度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
正如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写道: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
不管多么伟大的理想,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不倦地、持续地努力才能实现。
心理学上有个“瓦达伦效应”,瓦达伦走过无数次钢索,从未出错失利。
但在73岁的最后一次谢幕表演中,他却离奇地从几十米的钢索绳上掉下来,意外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回应说:
这一次他太想成功了,表演之前他一直自言自语“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表演,它对我很重要,我一定不能失败”。
而正是这种过度紧张的情绪和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了他的失败。
当一个人急切想做成某件事时,他的注意力反而不是专注于目标,而是会被焦虑情绪操控。
越焦虑就越容易急功近利,而越急功近利就越容易偏离本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反倒不如静下心来,稳住心绪,方能摒弃杂乱,沉重应对万难。
人只有静下来,心思才能清明,思考才能深刻精微,处理事情便能从容不迫、省心省力。
若非做到了泰然处之、稳中求进,怎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唯有不着急,才能冷静应对,不被突发的事件冲昏头脑,也才能拨开眼前表象,利于快速找到解决方法。
正如古人警言:
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冷静安详,为处事第一要法。
遇事紧张慌乱,就难成大事,因为缺了“静”和“安详”的智慧。
然,每遇大事必有静气,静则神明,疑难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