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紧张,但许多人仍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比如上下班路上可以听书,吃饭、厕所可以刷视频,工作间隙跟同事、朋友聊天等。
但是,学习效果大不相同,有些人利用碎片时间掌握了一门技术,精进了一门学问,而有些人却感受长进不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那是因为:
️碎片时间不等于碎片学习。
什么样的碎片时间,才是碎片学习呢?
如果,你用碎片时间追剧、刷抖音、看新闻资讯,那么你学习的内容就都是碎片化的,那怕你利用双休日的整块时间,看这些碎片内容,你学习的效果仍然不会显著。
正确的方法是:
用碎片时间,去学习整块内容。
只有在相对长的一个时期(比如1个月)内,你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去研究、琢磨一本书、一门课、一套方法,你才能在你的大脑中拼出你的知识图谱。
而碎片化的内容,很难在你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也就是说,如果你学习的内容是碎片化的,你的学习效果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
当我们在头脑中,把每天利用碎片时间学到的内容,拼成一个大的知识图谱时,我们的认知就能够升级。而拼这个图谱时,你要解决的就是迷路难题,你不能一直跳出或远离你的学习目标,你需要一个完整的参考图,那样,你就会拼的更快,还能进一步强化整体概念。
在一个相对长的学习阶段,你还会遇到粗枝大叶难题,这个时候,你就要用上“对比学习原理”。
就像主题阅读,同一个主题,同一门课程,你可以多找几本书,多问几位老师,从多个角度去探究学习,你就会看得比较精准,从而克服单一信息源知识表达的局限性。这样,最后拼出来的知识大厦才能坚固。
总结:
1,碎片时间不等于碎片学习,只有学习内容是一个整体时,你的碎片时间学习,才是碎片学习,或者我们把它叫成分散学习(同一个系统内容,分散开学习)。
2,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必须有一个导航,把每天碎片时间学习的内容,整合在一个知识系统上。
3,碎片时间学习,还可以进行交叉验证,具体的方法就像主题阅读,找几本相同主题的书籍,通过对比同一问题,在不同书籍里的表述,来训练你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