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萧瑟在风雨中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像一个美人到了迟暮之年但仍见当年的风姿…
躺在床上听窗外风瑟瑟的刮着,偶尔会有雪从屋顶的摇头窗飘下来也会有风钻进来,一切都如此熟悉,乡村的夜很静,连狗吠声都没有,只有风声一切都熟睡了------
老屋的建成对于当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首先是木料的攒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每年田里收的各季果实留下家里吃得,大多都卖了有的用来买木料,那时木料的买卖国家都要控制的,记得每年养的鸡鸭除了过年杀几只,大都都送给那些领导了,这样父亲像松鼠集果一样集了几年,终于攒足了所需的木料。
做青砖,八十年代初盖房子买砖的很少,大都自家烧砖。烧砖是个繁琐的工作,第一步,做砖坯,春末时,泥土开始融化,家人就会选择几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请乡邻们来帮忙,和泥做土坯要忙活几天,做好后先晒再将干得土坯整整齐齐码好,遇到雨天还得给它们披些茅草防雨淋。第二步,砍草积柴火,母亲每个夏季都要上山砍草,每天两趟十几捆草,大人们砍小孩们也不闲着,去给大人们挑草下山,当时称为接山。这时孩子间形成了一股攀比风,张三家的孩子帮母亲挑了四捆草下山,赢得大妈们的赞许声,那王五家的孩子就争着挑五捆草,我还清晰的记得我也曾参与这攀比,看到差不多大的都去替母亲们分担,有一天我也和母亲要求去接山,母亲欣然答应了,因为是第一次母亲给我捆了两捆草,我兴冲冲的挑起来一开始健步如飞的走在下山的小道上,与同行的小伙伴们比速度,十分钟不到就牛喘一样,越走越慢,好不容易捱到山下再也没有力气挑到村里了,我的这次尝试也让我了解到母亲的辛劳,每天十六个草的砍挑需耗费多少气力啊。这样一夏积累下来往往能有扎扎实实的几个大草堆,再加上稻草冬天烧窑的草大体差不多了,如不够有时可以跟邻家调剂先借一点,待他家烧窑时再还的。第三步,烧窑,一般是冬闲的时候,那时每个村子都有个窑的,我们村子的窑小而且不好烧,记得母亲烧完一窑说有好多红砖,没烧透,于是又一个冬天就将土坯运到四里远外公村里的大窑里烧,烧窑是个慢活很讲究的,什么时候是大火什么时候是小火,火候的掌握要有分寸,需听窑师傅安排,每晚还得有人看窑其实是加加柴火,浇浇水,很多个晚上母亲一个人拿着个铁叉子,一方面是壮胆,一方面是去挑挑柴火,一个人夜里忙碌在窑上,一忙就是一夜,有次外公村老了个人,第二天母亲回家就说前天晚上那个人的魂来到窑上, 叫得好凄厉妈妈还用叉子吓它,真难为母亲了,我听得都毛骨悚然晚上睡觉用被子捂着头,生怕看到或听到什么,我的“胆大”的母亲如何度过这一夜的,现在想来我都无法想象母亲那一夜的心理,该有多么的惊心动魄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母亲的辛劳下一笼笼的青砖在几个冬季终于成型了。
等沙石料都买好后开始筹备拆旧房盖新房,盖这座老屋是初秋记得晚上露水比较大,因为老房子拆了只能在露天下搭床,每早起来总感觉湿漉漉的,盖房子前前后后木匠瓦匠干了接近一个月,特别是木匠做工很细致,做像垫子一样的一层薄薄木毡铺在屋顶,相当于牛毛毡子,木匠们推刨的木花半个小时就要清扫,不然直接影响通行,每个椽子的大小椽棂的榫口,大椽小椽,每方都有三个粗木柱,木柱底的花岗石,两开的大门,门楼前面的雕花非常考究的。房子盖好后,父亲经常会自豪的说,我家的老屋是全大队最高的,大椽大檩啊,也不愧父亲吹,每年贴椽上的对联都要将一个大梯子(我家的梯子是全村最高的)放在大桌子上,请胆大的堂哥来贴,母亲后来怕烦神,就挂灯笼挂一次保几年。父亲说我家的老屋地震都不怕的,支撑的木料多,原先准备盖四间的,等开工时住在我家后的大伯阻挠说盖四间就会挡着他家,生生不给盖,哎,在面子工程上亲兄弟都不行。父母亲没法只得调整计划,多出的木料也全部用上。老屋建成后父母累得脱一层皮,父亲的大腿长了个好大的疖子,治了好长时间。家里一下宽敞起来再也不会一家老小都挤在两间屋里,老屋盖得真是太及时,那年我大概十二岁,从此老屋伴我成长,在老屋里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虽然后来农村盖楼的越来越多,但我还是喜欢自家的老屋,因为它身上到处都是父母的心血,后来又增加的几个平房形成了一个四合院的模式,院内的桂花树石榴树与院外四周的樟树相映成趣。
春天来了,老屋的堂屋大椽上又迎来归燕,年年如此,梁上燕儿快乐成长,椽上的燕窝年年更新,它们见证了老屋从崭新时尚到破旧沧桑,多年来风雨时间的淘漉,屋内有的地方水泥墙石灰已掉落,墙上也有下雨时留下的印记,但在我的眼里老屋仍旧那么的和谐,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的韵味。这几年总不断的传来村子要移老屋要拆的信息,不管是真还是假,老屋永远在我的心中,每年过年回到老屋都是我最幸福的时候,我又回到了那个青葱岁月,我又成了老屋的归燕,那份熟悉和亲切是任何高楼别墅都代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