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
颜渊可以说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一下颜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知道为什么孔子如此的看重他。
实际上最开始孔子对颜渊的印象并不是非常的好,比方说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这大概就是说孔子在和颜渊说话的时候,颜渊总是不会提出任何质疑,就好像非常愚钝一般。
实际上,后来孔子也知道颜渊的这种做法,并不代表他很笨,恰恰代表他非常的聪明。这首先可以从他私下的交往中看出。还是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大约就是说:在颜渊离开自己和同学聊天的时候,却显得非常的聪明,一点也不愚钝了。
那么颜渊为什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反对孔子说的话呢?在《孔门十弟子中》,傅佩荣说:
因为颜渊特别聪明,而不是特别笨,特别聪明的人都知道孔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把握才说出来的。
我认为他说的非常对,所以说孔子说的每句话都不是随口乱说的,而是根据他自己一生的经历,他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果。在颜渊的能力还不及孔子的时候,就应该聆听为师的话,而不是急急忙忙的提出反对意见。当你还不能完全听懂别人的话的时候,提出的反对意见,往往是不在对方的逻辑之中的。所以我们就应该仔细的去了解对方,到底想说什么?对方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真正理解,并且有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再去做进一步的升华。所以颜渊并不会着急着慌的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是他的这一个特点,使他的学习非常的好。《论语~公冶长》记载:
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大概是说,某一天,孔子找到子贡,问子贡说:你觉得你和颜回谁更好呢?子贡回答:我怎敢和颜回比呢?颜回闻一而知十,我闻一而知二。孔子说:是啊,你的确不如颜回,就连我也不如颜回啊!
可见颜回的学习能力有多强,也可见孔子把颜回当做了自己最重要的弟子了。
当然,孔子对颜回的好评也不仅仅是这里能看出的,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这样评价颜回: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居然评价颜回贤,可见颜回在孔子的心目中地位的确不一般。
是的,孔子的确把颜回当做了他的衣钵传人,因为颜回可以说是德才兼备,也许也超过了孔子。(庄子就曾经把颜回说的比孔子更厉害,孔子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可惜,白发人先送黑发人,颜回可以算是英年早逝,或者也可以说是孔子活得太长寿了,不管是哪种原因,促使颜回比孔子先去世了。
实际上如果是我,我也会给颜回很高的评价。这是因为银辉不仅有德也有才,而且他不会因为外界的事物而影响自己学习或者干事情的信心。就像孔子在说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
的时候一样,颜回处在一个偶像里,每天只喝一点水,只吃一点饭,人们都看不起,或者非常可怜他,可是呢?回也不改其乐。所以贤哉回也!
是啊,颜渊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会聆听智者的发言,他会自己刻苦的学习,他也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苦而放弃努力,或者说他不会放弃自己的快乐。他自己的志向就是:无伐善,无施劳。也就是说,不是张扬自己的劳动和自己的善。
是的,在了解完颜渊的这一生之后,也许我们能给她最好的评价,就是孔子说的:贤哉回也!
子路
子路和孔子的其他弟子非常不同。孔子的其他弟子在入口门的时候肯定都是抱有一种非常敬佩的态度,想去找孔子学习的。而此六第一次去找孔子,却是去找事儿的。《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子路见孔子,子日:“汝何好乐?”对日:“好长剑。”孔子日:“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日:“学岂益也哉....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日:“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日:“敬而受教。”
大概是说:孔子在见到子路以后问子路他喜欢什么?子路回答: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问的并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你能干些什么?再加上学问,岂不是能干的更好?子路说:我常听人说山上有一种竹子,不用修饰本身就很直,把他的头削尖当做弓箭,用可以射穿犀牛皮。像这样的竹子,学又何用?孔子说:再见的后面,加上羽毛,将剑尖上加上锋利的石子,岂不能穿透更深吗?子路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当场下跪说道:我愿拜你为师。
其实这段故事非常的神奇,因为子路可以说本来一点也看不上孔子,可是孔子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说道,最终使子路拜孔子为师了。
子路在拜入孔门之后,变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存在,因为此路是唯一一个敢当众反驳孔子的人。
比方说当鲁国有人反叛的时候,反叛的人,为了确定自己的正义性,拉拢孔子,想让孔子加入他的团队,孔子因为一直得不了志,所以也决定加入反叛的团队,可是死路却当面制止,虽然子路这样的做法让孔子非常的不开心,且让孔子失去了一次机会,可是孔子到后来也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参加此人的反叛。并未参加反叛的最大的原因肯定就是因为子路劝说。
子路这个人实际上有一些太过于果敢了,只要他认为错的事,他就一定会去问或者反驳,比如当孔子和他的弟子在陈蔡之前被困的时候,子路问到:
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为了安子路的心,说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实际上,子路在问孔子话的时候,非常的生气,因为,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君子,就不应该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因为君子是正义的。这就是典型的一种好人有好报的看法,可是孔子告诉他:君子就应该守着这一份穷,如果小人穷了,就全完了。
是的,子路正是因为不能理解君子为什么会穷,所以就大胆地向孔子问话。当然,这也能看出子路的悟性不是非常高,并不能在孔子回答他以前理解为什么君子会穷困。
子路除了果敢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本性比较粗野,理解事情也不能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件事的本质。
就比方说我在前面提到过的,孔子想要去参加叛军的队伍,实际上单看参加叛军的队伍,这件事情可能只是不忠,可是如果孔子真正参加了叛军的队伍,却能使老百姓和天下都变得更好,这起不比小小的不忠更重要吗?但是子路只看到了表面的不忠,而不能看到孔子内心到底想要做的是什么。孔子却见南子的时候也是这样,因为孔子去见南子,虽然可能会让自己的名声变差,可是如果真正的能在卫国被启用,那岂不是更好?
当然,子路虽然不能直接理解一件事情的本质,可是他却有闻过则喜的优点。当他听说了自己的过错之后,不是会像常人一样非常的懊悔,或者非常的羞愧,觉得自己颜面尽失,而是会非常的开心。这是为什么?因为子路明白,当自己听说自己的缺点之后,就可以弥补自己的缺点,如果自己本身有缺点,可是却没有任何人指出,那么自己就不能变得更好。有缺点却能被人指出,那么自己就可以变得更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岂不是一件乐事吗?所以指路闻过则喜的特点也成为了一件美谈。
特别是他的一种追根求源,不懂就问的精神,也许他的学问有很大的增进。这也是子路,能成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也算是孔子3000弟子中大哥的位置。这一切还是凭着他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而且当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路充当的就是一个保镖的身份。任何人想要刁难孔子,子路都会站出来保护孔子。据说有了子路的保护,没有人再敢说孔子的坏话了,因为怕说了孔子的坏话,被子路教训。也可以看出此路对于孔子的忠心耿耿。
而我最欣赏子路的就是这一种求学的精神,还有他最后的死。实际上,子路的求学正是那一句:
人十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
是的,就算你在天上的时候像子路这般愚钝,可是见过比旁人更多的努力,也不见得会比旁人差,如果你天生就很聪明,可是到了后天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荀子在《劝学》中说: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
也是同理。往往别人比你更强,并不是因为别人天生比你更聪明,而是因为对方: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当然还有一个触动到我的地方,就是子路的死,子路的死可以说是一件非常传奇的事件。子路在孔子老了之后去卫国当了一个官员,当时他在某位大臣的手下当家臣。后来卫国发生了政变,子路的上司被人抓了,当时子路因为刚好在城外,所以没有受到政变的灾祸。而子路的师弟子羔,刚好在城中,他往城外跑的时候,刚好碰到了往城内跑的子路,子羔想要劝住子路,可是子路不听,子路说他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上司。于是子路进了城,开始迎战政变的叛军,最终寡不敌众,帽子掉落了,最终留下了君子死,冠不免的典故。
当然我认为子路之死还能看出的是子路有一些鲁莽,这也就是她以前的特点,看是不能直接看到事情的重点,做事不能还顾大局。只录这一次,固然保住了他忠心的声明,他自己也愿意这样,可是他却没有想过,如果自己死对孔子的打击会有多大。是啊,就在去年孔子刚刚失去了颜回,而今年孔子又失去了子路,当时的孔子已经70多岁了,还能承受像子六的死这样悲痛的事情吗?
可惜子路并没有考虑到,孔子在子路死后,听说此路被剁成了肉泥,桌上刚好有孔子吃剩下的肉泥,孔子把肉泥推开,开始大哭。
当然子路的身上还是有很多优点,能供我们学习的,比方说他的果敢,比方说他的坚持,再比如他对学习的态度,这些也都是他的优点。